官方公众号
李中莹: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们
2024-02-27

微信图片_20240227103443.png


为什么有的孩子没主见,总看别人的脸色做事?为什么有的孩子说话颠三倒四、绕来绕去,或者不敢说话,不会和人沟通?为什么有的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逃,只会向父母求助?针对目前孩子常见的一些问题,20137月,本刊记者采访了国际NLP大师李中莹。李中莹说,这些孩子都有一个问题,就是不会照顾自己,欠缺人生必备的一些能力。

 

建立自我意识,不做一味听话的乖孩子

 

李中莹发现,现在的乖孩子越来越多,随处可见。乖孩子总能得到家长的表扬,可当乖孩子长大后,他们不会照顾自己,把生活弄得一团糟。

 

有个乖乖女长到28岁,一直单身。一个男孩约她看电影,她的反应是立即掏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要不要和这个男孩一起看电影呢?”妈妈还在电话那头表扬她:“女儿,你真乖!”等女孩挂断电话,男孩早被吓跑了。连看不看电影这种小事自己都决定不了,谁会和她谈恋爱呢?有的孩子因为一直听话,事事听从家长安排,不会独立思考,自理能力也很差。可是家长不管这些,看见出国热就把孩子送出去留学。父母不在身边,没人帮自己拿主意,孩子只能找个有主意的人谈恋爱,继续听恋人的话。这种爱情是很盲目的,往往以分手告终。

 

乖小孩问题的根源是没有自我意识。对孩子来说,建立自我意识非常重要。拥有自我的孩子会自信、自尊、自爱,因为他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我”是独立的,“我”要为自己负责,“我”要活得更好。

 

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这些都是自我意识。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李中莹一个相同的问题:“李老师,请问我要怎么把自己找回来呢?”李中莹说,问这种话的人,百分之百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

 

没有“自我”的孩子会活在镜子中,活在别人的反应里,这个镜子可以是家长、老师、同学、朋友……他会活得非常辛苦,因为必须看别人的反应,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完全由别人主宰他的感受。别人对他说一句好话,他可以开心一整天;别人说一句不好的话,他会哭上好几天。

 

没有自我的人,不懂得拒绝别人,因为不知道“我”和别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没有自我的人,没有改变和提升自我的动力,只会埋怨别人,怨恨社会;没有自我的人,更不会经营自己的人生。近些年,社会上爆发过许多恶性案件,撞人后灭口的药家鑫、对妻子家暴的李阳、杀死自己父母妻儿的李磊……他们都是没有自我意识的人,所以不能够为自己负责,也不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那么,没有自我的乖小孩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呢?李中莹说,很多家长把乖不乖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要求孩子做听话的乖孩子,拿孩子与其他乖孩子比较,要求孩子听话、不许顶嘴、必须服从命令和安排。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我,习惯性地依赖父母,不会独立思考。

 

还有一些家长,喜欢用否定、批评、指责,甚至犯罪感、羞愧感来引导孩子,导致孩子不想要“我”。李中莹是在香港长大的,他发现在香港、广东这边,家长一看见孩子哭就说:“不要哭啦,等下警察来抓小孩!”“不要哭啦,拐子会把你拐走!”“不要哭啊,女孩子都会笑你!”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糟糕的感觉,从而不敢表达自己的情绪。

 

矛盾的是,父母觉得孩子乱七八糟的情绪很烦,不准孩子哭、发脾气,可又不肯告诉孩子,怎么把自己心中的那份难过、愤怒消除掉。于是,孩子知道“哭和发脾气”是不对的,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对”,自己应该怎么做。这种情况发生几次后,孩子就会想:“为什么这种‘不对’的东西总是出现呢?为什么我一哭和发脾气,父母总是骂我、打我?到底是怎么搞的呀,是不是我不正常?”再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不会注意自己的内心感受了。父母点头就是对,摇头就是错,而且还会小心翼翼地看家长的脸色,根据家长的反应做事。从那一刻起,孩子的“自我”和“感觉”分家了—那些“感觉”总害我挨骂挨打,我不要它们了!可是,真正的“我”恰恰是存在感觉之中。当一个人和感觉分家时,就是和“我”分家了。也因此,“与感觉在一起”是孩子照顾自己必备的能力。

 

只有当家长用心去感受孩子时,孩子才会意识到“我”的存在。李中莹举了一个例子:小明因为和老师顶嘴,被老师赶回家,躲在房间里一直哭。妈妈知道后,对小明说:“哎呀,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身为学生,怎么可以和老师顶嘴呢?”妈妈说的道理没有错,可小明的感受是什么呢?一定是很反感的。这件事我已经做了,现在你说这个还有什么用?妈妈可以试试先接受他的情绪:“小明,我看见你心里很难受,要不要先和妈妈聊聊呢?”这样小明就会感觉舒服很多,因为妈妈不在乎“我”的对错,而是在意“我”内心的那份感受。

 

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识,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用“我”做开头说话,譬如“我要吃饭”“我很高兴”……“我”说得多了,孩子就会意识到“我”的存在,然后爱护这个“我”。

 

说话达意,你有教孩子有效表达吗

 

有一次,李中莹在商场看见这样一幕:一个5岁的小男孩突然躺在地上,一边用力蹬腿,一边“哇哇”大哭,周围聚了很多人。妈妈不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烦得头顶都要冒烟。她一边努力安抚孩子,一边指着一把玩具枪问:“宝宝,你是不是要这个?”孩子摇头,哭。妈妈又指着悠悠球问:“你是不是要这个?”孩子摇头,哭。妈妈叹口气,指着小火车问:“那你是不是要这个呢?”孩子点头,继续哭。妈妈不耐烦地说:“你早说出来就行了嘛,哎呀真烦!”然后,妈妈给孩子买了小火车,孩子停止哭泣,站起来走了。

 

李中莹说,这个妈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孩子停止哭,以为孩子没有情绪,问题就解决了。她从来没有耐心去了解,在情绪的背后,孩子需要在什么地方成长,她要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心智能力。很明显,这个孩子不会有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要,只会用“哭”这一种方式。孩子从妈妈的反应中学到什么经验呢?那就是如果我哭,你就会满足我的需要。那么当他以后再想表达自己的需要时,不会好好说话,只会哭。

 

正确做法是,当确认孩子想要小火车后,妈妈对孩子说:“宝宝,你能完整地说出‘妈妈,我想要小火车’吗?如果你完整说出来,妈妈就买给你。”开始时,孩子可能不想说话依旧哭,但妈妈要不断地重复这句话,直到孩子自己完整地说出自己的需要。如果妈妈每一次都坚持让孩子完整、清晰地说出自己的需要,那么孩子就会知道,我不哭,也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自然就不会哭了。孩子的每一次情绪,其实都是在说:“妈妈,我有学习的需要,请你帮我学到!”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女孩,谈恋爱时一不开心就哭,也不说为什么。男友问得急了,她就回答说:“既然你爱我,就应该知道我想什么。”用这样的态度过日子,能过得好吗?爱情能长久吗?伴侣一定会非常累的。她为什么不肯好好说话呢?就是因为从小父母没有教会她怎么去告诉别人自己想要什么。

 

“只会哭”的人其实是欠缺“说话达意”的能力。什么是“说话达意”呢?就是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念、情绪感受和行为意欲。

 

“说话达意”,首先要把话说出来。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说话,不是因为天生性格内向,而是长期受到家长的命令、批评和责骂,内心充满了无力感,所以不敢说话。有一次,李中莹请几个孩子介绍一下自己,其中一个孩子一直不吭声,低着头纠结地扭手指。最后,是李中莹的助教一手按着他的后背,一句句引导他说出来的,这个孩子紧张得汗流浃背。连说话都不敢,他怎么和别人交流?怎么融入这个社会呢?可想而知,他在社交方面会存在很大问题。等他长大结婚,有什么不满憋在心里不和老婆讲,婚姻也一定会有矛盾。

 

后来李中莹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非常严厉,总是用“你必须”“你应该”等命令式的口吻,如果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马上受到批评和否定。父母不允许他有“我”的想法。久而久之,他就不敢自己说话了。所以,家长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表达环境,让他自由地发挥,畅所欲言。

 

其次是说话要有效。李中莹做讲座时,很多人提问时说了一堆话,但总说不到重点,让人听了云山雾罩。李中莹经常会温和地问对方:“所以,你想问我什么呢?”经过他的引导,提问者才能把心里真正想问的东西提炼出来。这种说话方式,其实就不够“有效”。在现实里,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孩子说话口罗嗦、颠三倒四、绕来绕去。

 

家长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训练孩子说话达意:让孩子把想说的话先写在纸上,看看自己能不能看明白。如果不够清晰,就进行修改删减,直到能用1520个字来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训练,孩子的话能说得更加简洁、有效。家长也可以这样训练自己:每次要求孩子做一件事,说话都控制在15个字以内,而且要简单明白。这样孩子才能明白,家长到底要他做什么。要是噼里啪啦说一堆话,同时发出多个指令,孩子都被绕晕了,自然不知道该做什么。

 

李中莹强调,说话达意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要用心聆听对方。两个人沟通,我在说话你在听,看起来是嘴巴和耳朵在做事。但真真正正的是:一个人心里冒上来一个想法,通过嘴巴说出来;对方耳朵听进去,然后把它放到心里。所以,真正的沟通,永远是心与心的连接。嘴巴和嘴巴之间的沟通,永远是敷衍的,没有意义的。打个比方,你在公车上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如果你心中没有歉意,就会粗声粗气地说“对不起”,对方会很生气,因为他能听出你真实的心态。说话需要配合声调、身体语言以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我们说什么,而是话语里所包含的那份情感、那份心意。只有用心去聆听,了解对方的心,你说出的话才能被对方放在心里,才能够有效。

 

多线思维:凡事至少有三种解决方法

 

有个读高二的孩子,曾经问过李中莹这样一个问题:“妈妈让我参加学校组织的高考辅导班。我不想去,辅导班教的东西很枯燥。可如果不去,又担心万一因此没有考上大学,自己将来会后悔,妈妈也会伤心、失望。李老师,我该怎么办?”

 

李中莹说,有没有第三种方法,让他不用那么难受,又不影响高考呢?譬如上一个比较轻松的辅导班?或者不上辅导班,自己总结好的学习方法,把成绩提高上去?

 

每次听到李中莹的建议,家长总会毫不犹豫地反驳:“不可能!怎么会有轻松的辅导班?不上辅导班,怎么可能考上好大学?”正是“不可能”的信念,限制了所有的可能性。家长之所以觉得“不可能”,是因为其本身就缺乏多线思维的能力,他们的思想已经僵化了。

 

多线思维,通俗地说就是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李中莹经常对上NLP课程的学员说一句话:凡事至少有3种解决方法。找到的可能性越多,解决困难、面对冲突的能力就越强。

 

李中莹说,现在的孩子真是太欠缺多线思维的能力了。孩子从小被家长要求听话,被学校要求回答标准答案,被灌输大量的“不可以”“不应该”“不实际”等限制性信念,单线思维长期盘踞他们的头脑。不是A就是B,要么做要么停下,从来不考虑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常常左右为难,进退维谷,解决困难的能力很差。

 

而单线思维的家长,很难培养出多线思维的孩子。家长总爱逼孩子写作业,因为在他们的想法里,写作业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不逼迫,孩子就不会写。可是,为什么不想想其他的可能呢?譬如家长和孩子一起想想,怎么把这件事变得快乐起来?由于家长认为写作业很苦,所以孩子也把写作业与快乐完全对立起来。在理性上,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写作业;在感性上,他没有积极的情绪和感觉支持,所以没有动力。身心不能合一,所以孩子内心就会有冲突。如果孩子知道自己应该写作业,同时能从中获得快乐,那么就是“感性与理性并重”。“感性与理性并重”也是孩子们常常缺乏的一种能力。

 

再比如,有的家长总对孩子说:“你不要看电视,要乖哦。”“你要是再欺负小朋友,我就不让你吃饭!”类似的话重复一千遍,孩子还是依旧。为什么明明这种方法没有效果,家长却不去想别的方法呢?正是单线思维,让家长总是重复被否定的行为。不应该、不可能,不实际……能想出来的办法自己就先全都否定掉,然后让自己一直停留在无助、无力的状态里。李中莹建议这样的家长看一看《重塑心灵》这本书,能帮助他们的人生态度更加积极,更有力量。

 

那么,平时怎么培养孩子多线思维的能力呢?李中莹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玩“3种方法”的小游戏。妈妈问孩子:“从北京到达杭州,你想出3种方法来。”孩子肯定先回答最实际的选择,譬如火车、飞机、大巴。然后妈妈说:“这3种方法不准用,再想3种。”孩子渐渐拓宽思路,回答不常见的答案,譬如出租车、马车、驴车。妈妈再说:“这6种方法都不准用,你再想3种方法。”这时候,孩子的想象就会天马行空,回答一些所谓“不实际”的答案,譬如游泳、坐热气球、走路……这个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如果孩子答不上来,妈妈可以轻轻打一下孩子手板,这样他会感到更刺激。玩着玩着,思路就一点点打开了。

 

李中莹说,相信凡事有可能,再找到可能性,然后困难就被突破了。过去有10件你认为没可能的事,现在找到3件有可能,那么你就会快乐很多。追求轻松、快乐、幸福、成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权利,所以我们一定要寻找各种幸福的可能,让你好,我好,世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