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NLP心理学科普
2024-10-09

图片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

NLP神经语言程序学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的英文缩写。在香港,也有意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

N(Neuro)指的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


微信图片_20241009193151.png


身心包括二方面:

1、 身:身体素质与状态。

2、 心:心理素质、结构与状态。如性格、心态、习惯、能力、观念等。

你说你自信,这是一个心的素质,属N;你说你有点困,这是一个身体状态,属N。

记忆小诀窍:字母N是由两个竖“│”与一个斜线“\”组成的。二个“│”分别代表身体与心灵,斜线“\”联结二个“│”,代表“身体与心灵是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的含意——这是NLP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的观念。


L(Linguistic)是指语言,更准确点说,是指从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意思的过程;


语言包括二个方面:

1、外在的沟通方式。如说、听、表情、动作、声调、观察、尝、闻等等。

2、内心的沟通方式。如内心对话、想象、感受等。

你说儿子说:“这是面包!”——这是语言。口语语言。

你对属下做了一个胜利的手势。——这是语言。肢体语言。

你在心里想象明天就可以去郊外玩了。——这是语言。视觉语言。

你扁了一个可恶的人。——这是语言。肢体语言:拳头在说话。

记忆小诀窍:看下图,L就像一个嘴是吧,所以,就代表语言啦。


微信图片_20241009193240.png


P(Programming)是指为产生某种后果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即指我们思维上及行为上的习惯,就如同电脑中的程序,可以透过更新软件而改变。

在前面,我们谈到身心与语言。我们就是通过语言来影响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同样,他人也通过语言来影响我们。这个影响的过程,NLP称之为程序。

你打开门,走过去,拿起一瓶雪碧一饮而尽,说一声:好喝。——这就是一个程序。也可以说是一个过程。

你早上下床,刷牙,洗脸,上班。——这是一个程序。

上街,邻居对你微笑,你也对他微笑。——这是一个程序。

每个人都有惯用的、比较固定的程序,那就是习惯了。拥有不同的习惯,就使我们拥有不同的人生。

记忆小诀窍:字母P,就是一条不同的道理,就像是一个人要从A点走到B点,一个人是走了弯路,没到达终点,一个人走对了路,从A走到B了。程序就是指正确的道路,步骤,方法。

故此,NLP被解释为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也因此,NLP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或神经语言程序学。

NLP的意思是:用语言去影响身心状态的具体方法。它的创造人找到一些卓越的人,研究他们有一些怎样的程序,总结起来,然后教给其它人。并相信,其它人如果能掌握这些程序,也可以获致成功。举例来说,在后面的“身体法”中,你可以学会用改变身体动作(这是一种语言),来让自己变得积极主动(这是一种心灵的状态)。 

你也可以从“导演法”中发现,我们可以通过想像(这是一种语言),来改变自己对经验的感受(这是一种心灵状态)。 
同理,在不断地学习NLP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我们只要改变自己的动作、想像、内心对话、想法等等语言方式——事实上也就是我们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的运作,我们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感受、观念、行为、习惯、性格乃于命运。

我们把这一个连锁反应称之为—— 


微信图片_20241009193306.png


NLP命运连锁方程式,就是语言改变身心状态的一个过程。其中,信念、感受、行为、习惯、性格都是不同表现形式的身心状态。感受与观念,一般被统称为心态。它们存在于心灵内部,而当它们表现出来时,就成为行为。不断重复的行为,可以形成习惯。而许许多多的习惯,则组成一个人的性格。

NLP的创立归功于两位美国人: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rinder)


最初的约翰·格林德(John Thomas Grinder)和理查·班德勒(Richard Wayne Bandler)虽然不是正式的心理学家,但对成功人士、心理学、语言和计算机程序有着浓厚兴趣,借鉴了一些催眠和心理学的理论,发展出场域、能量、心法的层面。NLP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吸取逻辑学、心理学、哲学等其他学科的观点并整合成自身的学术论点,这种包容的结合给了NLP作为一个学术的逻辑体系。

关于人类行为与沟通程序的一套详细可行的模式。虽然它本身并非一套心理治疗法,NLP的重要法则可以被运用于了解人类经验和行为,和使之有所改变。NLP曾被运用于治疗方面,结果是一套效果强大、快速和含蓄的技巧,能够在人类的行为和能力方面做成广泛和长久的改变。NLP专注于修正和重似脑的设计思想模式,以求更大的灵活和能力。

N(Neuro)指神经系统,意译为身心。指我们比较稳定的身心素质,结构及比较逸动的身心状态。

L(Linguistic)指语言,指我们沟通中所用的字眼、短句和音调及一切身体动作;还有内心的对话,想象也属语言。

P(Programming)指程序。在前面,我们谈到身心与语言。我们就是通过语言来影响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同样,他人也通过语言来影响我们。这个影响的过程,NLP称之为程序。

写过C++或者类似面向对象编程语言的人,一下子就能看出来了。

NLP研究的是就是我们的语言对身心起作用的程序。它的创造人,找到一些卓越的人,研究他们有一些怎样的程序。把它总结起来,然后就可以教给其他人。其他人可要吸收这些程序,那么他也可以获致类似的效果。

系统派的NLP,强调整体平衡的重要性。

整体平衡包括了:

本人内心的完整性:我是否身心一致、里外如一?(例如很多人不能成功戒掉抽烟的习惯,就是因为内心总有一个部份在坚持下去,虽然其它部份认同抽烟对健康不好、应该戒掉)

对方的完整性:有没有给对方足够的空间,容许他有与你不一致的部份?(例如我是否坚持对方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

两个人相加而产生的我们:其中有没有足够的共同信念、共同价值?(例如当我与你谈话的时候,我是否在说一些两人都感兴趣、或者有好处的事,抑或我只理会自己的需要?)

以上的三个系统,对更大的系统来说(例如公司、家庭、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是一份怎样的关系呢?(例如我与太太离婚的决定,对孩子会有些怎样的伤害?又例如与供货商的秘密协议,对公司会有什么不利?)


价值观改变引发行为改变

NLP认为,改变人的行为可以从价值观,信念以及规则来着手。例如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一位学生发脾气:

学生会有以下通常的反应:

价值观:老师不该这样

信念:老师应该私下沟通

规则:委屈难过

而如果有人告诉他老师有间歇狂躁性精神病,则反应会如下:

价值观:疯子很危险

信念:保护自己安全

规则:离他远点

由此当一个人的价值观,信念,改变的时候,就会发生行为的改变。NLP也由此来改变人的某些行为。

NLP认为,传统改变习惯的方法为说教、冷漠、交换、惩罚。

传统心理学——一般靠来访者自己讲述个人经历、不断重现这一经历,从具体经历中寻找解决办法。

而NLP——不提倡再现具体情境,因为这种再现其实会对来访者造成“再次伤害”,而NLP是通过对来访者的外表神态、微动作、说话方式进行直接分析,并会通过“元模型问题技”引导来访者深入探讨他们的信仰和感觉,轻松开启适合治疗的交流环境,提升治疗周期的同时确保效果。


与此同时还能让来访者学会自我优化和调节,从长期的角度来看,在生活工作上,NLP的应用面更广,涵盖了个人成长,企业经营管理以及家庭亲子关系等。



图片

NLP十二条假设

西方的心理学NLP是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知道大脑如何工作后,我们可以配合和提升它,从而使人生更成功快乐。也因此,把NLP译为“身心语法程式学”或“神经语言程式学”。西方文明在于他们的研究成果是被拥有信仰的信徒拿来做真正的善意的救赎,结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唯有尊重中国传统,以德修身,才能真正为我们所有,也才能为我们的生活和管理实践带来益处。

微信图片_20241009193339.png

NLP的精髓通常被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

观察和模仿:NLP鼓励观察成功人士的行为模式,并尝试模仿这些模式以实现个人成长。

沟通技巧:NLP强调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包括倾听、表达和理解他人的技巧。

心理模式:NLP认为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为模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来改变的。

自我意识:通过增强自我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从而做出更有利于个人发展的选择。

灵活性:NLP提倡在面对不同情境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反应。

此外,NLP中还有许多具体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心锚设定、米尔顿模式、后设模式等,这些都是帮助人们在沟通和个人发展中取得成功的工具。根据搜索结果     ,

NLP的精髓还涉及到一些基本假设,比如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都有能力去改变和成长。这些假设为NLP实践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工作的框架。  

   一、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No two persons are the same.

1.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  

2.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  

3.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  

4.因此没有两个人的态度和行为模式会完全一样。  

5.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  

6.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  

7.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  

8.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都是在不断演变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  

9.两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个人不能沟通或者不能发展出良好关系。  

10.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  

11.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  

12.当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二、一个人不能控制另外一个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人为本,是以别人为本)  One person cannot change another person.

1.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  

2.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求别人接受。  

3.改变自己,别人才会有可能改变。 

4.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  

5.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  

6.因此一个人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外一个人去学习。  

7.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  

8.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  

9.不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  

10.同样地,我们只能自己推动自己。  

三、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道理是自我,效果是目的)         Usefulness is more important.   

1.光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是否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2.在三赢(我好、人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3.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  

4.效果是原定计划的意义基础,亦是所有行动的指标。 

5.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6.故此,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7.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

       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

8.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  

9.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始。  

10.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四、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没有真相,只有 认知)  The map is not territory.

1.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官器官把资料摄入(摄入过程),由感官运用是主观地有选择性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

2.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存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主观的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

3.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亦因此是主观的。  

4.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方法。  

5.因此没有绝对的真实,或者相对的真实。  

6.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脑里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  

7.因此,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  

8.因此,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 

9.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受亦会改变。因此,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道它是怎样变的)。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

       会有所改变。

10.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 

11.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的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的态度,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

五、沟通的意义在于对方的回应(关键不是怎么做,关键是怎么做最有效)The meaning of communication is the response one gets.   

1.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  

2.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意义。  

3.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重要。  

4.话有很多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讲者意图传达的讯息,便是正确的方法。  

5.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文字更大。  

6.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受在潜意识层面的比意识层面的大得多。  

7.没有两个人对同样的讯息有完全同样的反应。  

8.说话的效果由讲者控制,但由听者决定。  

9.改变说的方法,才有机会改变听的效果。  

10.沟通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和谐气氛。  

11.抗拒是对讲者不够灵活的说明。  

六、重复旧的做法,只会得到旧的结果(重复不是反复,是螺旋式上升)      Repeating the same behavior will repeat the same result.   

1.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需要。

2.每一个人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

3.因此,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必定有正面的动机。

4.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

5.接受一个人的动机,这个人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

6.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

7.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容易意识地说出来 。

8.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容易的方法是问希望经由该行为得到的价值是什么。

9.任何行为在某些环境中都会有其效用。

10.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七、每人都具备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资源

1.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已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的能力。

2.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提升大脑的运用效率,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

3.增加运用大脑的能力,人类比以前更容易把大脑效率提升(现在已有大量的技巧发展出来)。

4.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5.每天里遇到的事物,都有能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

6.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这事情或经验是我们的绊脚石抑或踏脚石,由自己决定。

7.成功快乐的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

8.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

9.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内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产生出来的。

10.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的保证。

八、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1.对事情只有一个做法的人,必陷入困境,因为别无选择。

2.对事情有两个做法的人也陷困境,因为他给自己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

3.有了第三个做法的人,很快便能找到第四、五,甚至更多的做法。

4.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

5.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

6.没有办法,只是说已知的办法都行不通。

7.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

8.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

9.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一个。

10.“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11.“没有办法”对你既然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应坚持这样想。

12.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13.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回家,而不是这条路通不通。

九、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最能影响大局

1.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

2.灵活来自减少行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它条件。

3.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

4.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

5.容许不同的意见和可能性,便是灵活。

6.在一个群体中,固执使人们紧张,灵活使人们放松。

7.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自己找出三赢的可能性。

8.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

9.“流水”是学习灵活的最好隐喻。

10.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改变;而固执则是在被逼的情况下作出改变。

十、没有挫败,只有回应讯息

1.“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讯号。

2.“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上,欲想事情解决,即事情仍会继续下去,这二字便不适用。

3.“挫败”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怎样改变做法”是把焦点放在未来。

4.“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

5.每次 “挫败” ,都只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

6.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

7.想要成功,首先要相信有成功的可能,然后找出需要怎样改变。”回应信息”正是保证这一点。

8.掌握了每次“挫败”带来的教训,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

9.自信不足的人,潜意识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的借口, “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

十一、有效用比只是强调道理更重要

1.只说光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

2.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

3.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上,而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

4.任何计划的设计都是为了效果;效果是所有行动的目的。

5.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是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6.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

7.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了理性方面的认同才会出现。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

8.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

9.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从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开始。

10.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十二、动机和情绪总不会错,只是行为没有效果

1.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潜意识从来都不会有伤害自己的动机,只是误会地以为某些行为可以满足某些需要,而又不知有其它做法的可能。

2.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情绪是让我们在事情中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没有学到,同样的事情还会再来。

3.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

4.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

5.任何一次行为不等于一个人;一段时期不等于一生。

6.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

7.找出更好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

图片

NLP的核心理论——信念系统



人的信念系统(BVR)分析

信念(Beliefs) ——事情应该是怎样的

(知-----信-----行  )

 价值(Values)——是否值得做

(信念和价值大部分在潜意识状态)

规条(Rules)——应该怎样做

(在意识层面)

态度是人的信念系统的外壳

微信图片_20241009193445.png



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

固执于某些无效的规则,而忽视信念和价值是否可以实现。结果于事无补,于己也无益,同时使身边的人有很大的窒息感。规则往往在意识层面,而绝大部份信念和价值储留在潜意识里,因此人往往容易忽视信念和价值而坚持无效的规则。而要有效地转变个体的态度与行为,需要揭示其在潜意识状态的信念与价值观。任何改变最终必定是潜意识的改变。

“局限性的信念”。大部份的信念能帮助我们成长和处理生活中出现的情况,但亦有少部份是“局限性的信念”。其实,没有任何信念在所有的情况里都绝对有效,因此,需要作及时的调整。

BVR的冲突。人的内心困扰,常常来自一些BVR的冲突。而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亦常起源于两者内心BVR的冲突。一个人在出生时是没有BVR的。所有的BVR 都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经生活体验而产生的。因为永远都有新的生活体验,所以一个人的BVR不会静止不变,而是不断地在改变之中。没有两个人的生活经验会全部一样,因此也就没有两个人的BVR会完全一样。及时认清和调整自己的BVR,学会尊重别人的BVR,是减少甚至避免心理困扰的重要方面。

NLP语言技巧例举


1.通过语言建立和谐关系——先跟后带

2.通过语言洞察思想——逻辑(理解)层次 

3.运用语言澄清思想——检定语言模式

4.运用语言转变心态——把否定性的负面词语改为肯定性的正面词语 

5.运用语言摆脱困境——改写语言和思维模式 

6.运用语言重塑积极的思维模式——换框法

(1)意义换框法(2)环境换框法(3)二者兼得法

先跟后带——营造和谐气氛

先配合对方,创造和谐气氛、良好关系,让他愿意听你讲,建立了接受与信任的关系,然后才带领他去你想去的方向。

(1)尊重别人的信念系统

进入对方的地图,从对方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的角度看事情,找出从这个角度看到的正面意义。对对方说话里可以接受的部分给予肯定(包括:肯定对方的感受;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肯定对方可以肯定的观点;从对方的角度肯定;肯定还有未知/更好的解决办法),后才说出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但是”和“不过”这两个词语)。

 除非对方邀请,否则不首先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批判。

用对方用过的词,重复对方的说话。


(2)声调

注意对方声调之高低、快慢及大小声,并且与之配合。

 注意对方的语气,并且与之配合。

若对方怒气冲冲地说话,回应时的最初数个字用同样高的声调,然后渐渐把声调调低、调慢及调软。 

(3)面部表情

配合对方的面部表情。

观察对方面部表情、说话态度及身体语言的变化,并且考虑对方内心状态有怎样的改变。

若为一般性质的谈话,每当对方的眼睛接触自己的眼神,给对方一个点头(“我明白”的意思)和笑容。

(4)身体语言

配合对方的坐/立姿势。

重复对方用过的一些手势。

逻辑(理解)层次——洞察与分析诊断

微信图片_20241009193530.png

*精神:自己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要怎样过我这一生)

*信念: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怎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为什么做,有什么意义)

*能力:我可以有那些不同的选择?我掌握和还需要那些能力?(如何做,懂不懂)

*行为:在环境中我们的运作。(做什么,有没有做)

*环境:外界条件和障碍。(时、地,其他人,其他事物)

例:你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

环境:老师说:这不是他的错,课室里的噪声很多,而学校总有些使学生分神的事情发生!。(对孩子的影响最小)

行为:老师说:他这次准备得不好。(把责任交给孩子了)

 能力:老师说:他对数学一向都领悟得很慢。(不只是这次的问题,而是一般的能力,问题意义的范围大了)

信念:老师说:考试不大重要,重要的是他对学习没有兴趣。(意义的范围更大,涉及价值观了)

身份:老师说:他不适合学数学,他太蠢了。(这个层次比刚才四个更高,是因为所说的指向他的人的本质: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确定理解层次对分析诊断的意义

个体认识和处理问题可能处在不同的层次,问题的性质和引导的方向也就由此不同。我们了解大脑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六个不同的理解层次,可以此判断求询者问题的性质和给予适当的帮助。*当一个人觉得有困难时,我们如果能够找出困难在哪一个层次,便能更快、更有效地帮助他找出解决的办法。

分析被一件事情困扰的当事人,可以跟着理解层次的次序,由低至高,搜索问题的根源,进而思考解决的方案。

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通常的问题多是环境及行为层次的问题,当问题升至信念或身份的层次时,解决便会困难得多。

 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之,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用一个较其为低的层次的解决方法,难有效果。

语言澄清思想——检定语言模式

Ⅰ、扭曲类

A.猜臆式

他不喜欢你送的礼物。

  化解:你是怎么知道的?

b.他不同意这个意见。

  化解:何以见得呢?

c.他想追求我嘛!  

化解:什么事使你有这种感觉?


Ⅰ、扭曲类

B.因果式

a.我迟到都是因为你嘛!

化解:是我的什么令你迟到呢?

b.这种天气使我无心工作。

  化解:两件事之间怎么会有关系呢?

c.因为我没有迁就她,所以她不快乐。

  化解:你如何不迁就她使她不快乐?

Ⅰ、扭曲类

C.相等式

a.不赞成就是反对!

  化解:不赞成除了反对,还有哪些意思?

b.我倒的酒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化解:怎样不喝你的酒,就是不给你面子呢?

c.你这么长时间都不打电话给我,肯定是不记得我啦!

化解:有没有人没有打电话给你,同时仍记得你呢?

Ⅰ、扭曲类

D.假设式

a.为什么你不吃这碟烧鸡?

化解:什么使你认为我不吃它?

b.为什么你不好好照顾我?

化解:什么使你认为我应该照顾你?

c.不会又再骗我吧?

化解:什么使你觉得我这次骗你?

Ⅰ、扭曲类

E.虚泛词式

a.我们缺乏沟通。

b.化解:你想你们怎样沟通?

 (答:”我想每天都有时间大家坐下谈谈。”)

c.我的胃得了溃疡。

化解:你怎样使你的胃溃疡的?

(答:我每天工作十四小时,又食不定时。)

d.自由是最宝贵的。

化解:你想自由地做什么?

(答:我想可以选自己喜欢做的工作,可以不担心赚钱。)

Ⅱ、归纳类

F.以偏概全式

a.他从来都不能好好地和我淡。

化解:从来?甚至在结婚的时候?

b.你总没有一次会做得好的。

化解:在你的眼中,真的是从来没有一次做得好?

c.没有一个法官是好人!

化解:真的没有?从来都没有过好的法官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