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是什么?
任何人,无论正在做什么事,其终极都是想有一个成功快乐的人生。人生怎样才会成功快乐呢?原来每个人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刻里,都有一些他很在乎、认为很重要、想得到的东西,称为「价值」。例如,在一份理想的工作里,你最在乎的是什么?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你的回答可能是酬劳、学习机会、别人对你的肯定或者是对社会的贡献等。这些就是你在「工作」这件事情里面追求的「价值」。我们做或不做任何事的因素就是取决于我们内心里这样的价值观。我们的价值观使我们产生「想做」和「不想做」的感觉,这些感觉也就是内心的动力或者阻力了。
当我们在所做的事里总是获得我们追求的价值,获得的价值不断的累积起来,我们便会感到人生是成功快乐的。
自信就是“信赖自己已拥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这些价值不断地累积,到了足够多的时候,便会感觉人生是成功快乐的。”(在这篇文章里, 「能力」和「力量」两个词语交替使用,意义上两者有少许不同,但在本文里无关重要。”)
如何培养出自信
因为自信就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所以自信的基础是「能力」,「能力」的基础是「经验」,「经验」的基础是「尝试」,「尝试」的基础是「感觉」。「感觉」就是想去尝试的内心状态,也就是自信的最基本原动力。
没有“想去尝试”的感觉,不会去做第一次的尝试。因此不能有任何的经验累积,也因此不能发展出做事的能力。「经验」不一定是成功的经验。成功的经验固然是好,但是失败的经验也带给我们知识和能力。因为成功与失败从来都不是全白全黑式的对立,而只是在一段包括而不可区分的移动连续体(continuum)上面的某一点。
例如考试及格的标准是60分,55分的确未能达到这个标准,但是在全部可得的100分里,55分便是55分的成功。你把这55分丢掉,就算得到所有其他得分数,你也不会成功。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可能第五步走错了,因而不能达到目标,但是第一至第四步是正确的,这就需要肯定。同时,第五步这样走去不到目标,是一个事实,也是一分经验的积累。这本身也是学习,也是能力。
我们从婴而儿到成年,从爬行到行走、从打球到看书,每一项能力都是凭着不断的失败、不断的累积经验而学会的。这是唯一和无可避免的成长之路,无论是在十岁、三十岁或者八十岁时学一种外国语言,也必须经历同样的过程。偏偏就有很多人成年后不容许自己失败,为了避免失败而不肯去面对和尝试新的东西。这样是不让自己成长,结果是天天活在因为没有成长而带来得痛苦之中。奇怪!可惜!
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成为自信
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本身不一定会产生自信。犯罪的行为往往需要很大的力量,你我都不敢去做。罪犯表现出很大的力量,但也同时表现出来却乏自信。有人说:“青少年的打斗、自残等行为,也显出过人的力量,为何他们如此缺乏自信?
原来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例如,我对一个外国人说了两句英语,外国人听不懂,或者斥责我不应该这样说。你看:我有说这两句的能力,但是,因为得不到肯定,这份能力没有变成自信。如果那个外国人按我那两句的意思给我恰当的回应,或者称赞我说得好。这样,我因为得到了肯定,这份能力就会变成自信。
每个人出生时都没有什么能力或自信。凭着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接触新事物、学习如何面对处理凭事情结果和人们的肯定,能力和自信随着岁月不断地累积起来。因此,自信是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肯定而建立出来的。肯定有两种:来自本人和来自他人的肯定,最好是两者都有。若只有一种,产生自信的效果会大很大的折扣,若长期只有一种,自信甚至会减少。
一个人必须对自己有足够的信任,才能信任别人,别人也才能信任他。所以,没有自信得人找工作特别困难。
自爱与自尊
一个人有了足够的自信,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自爱就是「爱护自己」。为什么这样说呢?
事物能够带给你的价值直接决定了你对事物的爱护程度。试想一想:你有两部车子,一部每个月为你赚十万元,另外一部每个月为你赚五万元,现在两部车都坏了,而你手中的钱只够修理其中的一部,你会决定送哪一部车去修理呢?当然你会先修理可以为你赚十万元的一部。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能够给我价值的东西,我都会爱护,而且,越能为我取得所追求价值的东西我就越会爱护。反之,对我没有什么价值的东西,就算丢掉了也无所谓。自信既是信赖自己有能力取得所追求的价值,我们就必须先有「自信」才会有「自爱」;同时,有更大的「自信」才会有更大的「自爱」。
所以,对自己的自信决定对自己爱护的程度。一个人必须先爱护自己,才能爱护别人,而别人也才能爱护他。不爱护自己的人,不会爱护孩子(例如带着孩子去自杀的父母),不会爱护企业(如偷公司钱财的员工),也不会爱护国家(如贪污渎职的官员)。
有了足够的自爱,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尊,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件很多人都爱护的事物,例如国旗;一个受到很多人爱护的人,例如国家领袖、英雄、智者,必然受到很多人的尊重。一个人也必须先尊重自己,才能尊重别人,而别人也才能尊重他。
今天,社会上有很都人的行为被认为是缺乏心理素质的表现,也就是使人们对他们没有想尊重的感觉。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足够的自信,因而,不能培养出足够的自爱,亦因而没有足够的自尊。没有足够的自尊,使到他们不能尊重别人,因而别人也不能对他们尊重。
有过分自信的吗?
自信是信赖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当一个人信赖自己有足够的力量时,他便无须经常把力量拿出来显露。反过来说,当一个人感到力量不足,他就会自然的经常呈现出「我有能力」的示威行为。这些示威行为就是一般人说的过分自信了。
跟你说个武侠故事:一个十八岁的小侠,学艺完成,下山回家,来到一家酒楼,他大咧咧的坐下,把宝剑「啪」的一声,横放在身前的桌子上。他这个动作有两个讯息要告诉他人,第一:我是懂武功的,你们要小心啊。第二:我的剑就在手边,你们不要乱来!十年后他的武功大进,已经成为大侠,什么武器都不许要随身携带,因为他能够摘叶伤人,然而平日里他跟普通人一样,遇见他的人,还以为他不懂武功呢!
你看,要提醒别人自己有力量的,都是力量不足的人。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力量时,无论什么事,无论是否突发,他都能够轻松应付,无须把力量显露出来。因此,真正有力量的人,坐在你旁边,如果他不开口说话或者有所行动,你甚至不会觉察他的存在。反之,要不断用种种说话行为来炫耀本人力量的人,他们的内心实在是欠缺力量的。
为何人们普遍缺乏自信
上面说过,自信的基础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须经过肯定才能变成自信。理想的情况是在一个人成年之前便培养出足够的自信。然而,一些错误的观念、传统教导孩子的方式与现代社会的环境,使到大部分的人在成年之前得不到足够的肯定去培养出足够的自信。你可以试问问自己:今天的孩子,每天可以得到的肯定还是否定多?假设培养出足够自信需要5000次的肯定,才能有足够的自信。如果他错误地坚持上一段描述的行为,他人生里的成功快乐会越来越少,而同时他那些行为会变本加厉。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普遍现象呢?首先,整个人类对情绪感觉的认识很不足够,而中国人跟外国人比较,是更不愿意与本人的感觉联系、不愿意谈论感觉、不清晰内心感受、对情绪问题深感无力。当家长斥责孩子“不准哭,不可以发脾气”的时候,他便开始了教导孩子不要理会感觉、告诉孩子情绪是无可奈何的事和把焦点放在理性上(应该怎样)。一个人连自己内心的感觉都搞不清楚、拿它毫无办法,怎样能培养出来自信?
其次,对孩子的教导普遍的是孩子没有建立出「自我」。孩子很小的时候往往因为表现出情绪而被否定,学到不理会内心的感觉而只看成人的意思而行动,经常被教导模仿别的小孩,而本人的能力却得不到肯定,结果他不能在内心建立一个「自我」。
第三,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总把焦点放在孩子没做到的小部分,而把孩子做到的部分看作是理所当然,而没有给予肯定。
第四,很多家长为孩子定下过高的标准。很多家长以为把标准定的越高越好,结果,孩子自己不明白本身的能力水平、也不懂得需要尊重和照顾自己,达不到家长定出的标准便认定了是自己不好、自己不争气。
第五,过分强调孩子认知方面的学习重要,包括思想能力的培养方面,而忽略了帮助孩子发展出跟自己的感觉紧密联系、明白自己内心的需要。这部分的成长包括情绪智能,和大部分代表心理素质的行为背后的内心动力。
第六,传统上习惯用否定自己的方式去表示对对方的尊崇。这是我们传统价值观里需要修正的一个部分,数十年前国人在书信中称呼本人的妻子和孩子为「贱内」「犬儿」,便是典型的例子。自贬以表示谦逊,只会做成内心虚空无力。
第七,传统的家长习惯以「恐惧」「犯罪感」「羞愧感」去推动孩子,这使孩子内心无力。(例:“不要哭啦,你听,拐买孩子的人来了,不要让他听到你在哭啊!”“警察叔叔说这里不准小孩哭的,是不是要我叫警察叔叔过来啊?”“你是男孩子嘛!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女孩子见到你哭会笑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