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没有两个人的人生经验会完全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会是一样。
2、 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能够绝对一致。
3、 因此没有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反应会是一样。
5、 因此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事,不能假定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也会有一样的结果。6、 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建造了这个世界的奇妙可贵。7、 尊重别人的不同之处,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独特的地方。8、 每一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都是在不断演变中,所以没有一个人在两分钟是一样的。9、 两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不一样,不一定会使两个人不能沟通或者发展出良好关系。10、给别人空间也就是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才能有良好的沟通和关系。11、同样地,自己与别人的看法不同,也是正常的事。12、当尊重别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的同时,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1、 一个人不能改变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改变自己。2、 每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规条系统只对本人有效,不应强求别人接受。4、 一个人不能推动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只可以自己推动自己。5、 找出对方的价值观,创造、增大或转移对方在乎的价值,对方便会产生推动自己的行为。6、 一个人因此不能“教导”另外一个人。一个人只能引导另外一个人去学习。7、 因此一个人不能希望另外一人放弃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而去接受另外的一套。8、 好的动机只给一个人去做某一件事的原因,但是不能给他控制别人,或使事情恰如他所愿发生的权利。9、 不强迫别人跟随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别人便不会抗拒。
1、 光说做法有道理或者正确而不顾是否有没有效果,是在自欺欺人。2、 在三赢(我好、人好、世界好)的原则基础上追求效果,比坚持什么是对的更有意义。3、 说道理往往是把焦点放在过去的事情上;注重效果则容易把注意力放在未来。4、 效果是原定计划的意义基础,亦是所有行动的指标。5、 有道理是由理性方面的标准来决定的。因为没有两个人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一样,所以,没有两个人的“道理”是一样的。6、 故此,坚持道理,只不过是坚持一套不能放在另一个人身上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7、 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是在感性的一边,要有效果就要加上了理性方面的认同才回出现。故此,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的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8、 没有效果的道理,是背弃了信念和价值的规条,应该加以检讨。9、 有效和有道理往往可以并存,但必先由相信有这个可能的信念始。10、 只追求有道理但无效果的人生,难以有成功和快乐的体验。
四、 只有由感官经验塑造出来的世界,没有绝对的真实世界
1、 每个人运用自己的感官器官把资料摄入(摄入过程),由感官运用是主观地有选择性的,因为不能,亦不需要把所有资料捕捉。2、 摄入的资料经由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过滤而决定其意义,亦因此能储存在脑中(编码过程)。我们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是主观地形成的,故此,过滤出来的意义也是主观的。3、 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用上述的方式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亦因此是主观的。4、 我们只能用这种方式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没有其他方法。6、 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在他的脑里。我们是凭脑里对世界的认知去处理每一件事。7、 因此,改变一个人脑里的世界,这个人对世界中事物的态度便会改变。8、 因此,每个人都是用自制的地图在这个世界里生活。9、 改变主观经验在脑里的结构模式,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便会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受亦会改变。因此,我们无须改变外面的世界(我们无法知到它是怎样变的),改变我们自己(脑里的世界),我们的人生便会有所改变。10、 事情从来都不会给我们压力,压力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反应。11、 情绪也从来不是来自某人得言行,或环境里出现的转变,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的态度,亦即是我们的信念、价直观和规条系统。
1、 沟通没有对与错,只有“有效果”或者“没有效果”之分。2、 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对方收到你想表达的讯息才是沟通意义。3、 因此自己说什么不重要,对方听到什么才是重要。4、 话有很多方法说出来,使听者完全收到讲者意图传达的讯息,便是这正确的方法。5、 沟通的效果,来自声调和身体语言的比文字更大。6、 沟通讯息的送出与接受在潜意识层面的比意识层面的大得多。2、 如果 你的事没有结果,改变你的做法。任何新的做法,都比旧的多一分成功机会。5、 世界上本来便是每样事物都在不停地改变中,不肯改变的便面临淘汰或失败的威胁。6、 因此只有不断的改变做法,才能保持与其他事物关系有理想状态。7、 “做法”是规条,目的是取得价值,实现信念。维持最有效果的规条,就是灵活地不断修正做法,才能保证取得价值,实现信念。
1、 对事情只有一个方法的人,必陷入困境,因为别无选择。2、 对事情有两个方法的人也陷困境,因为他制造了左右两难,进退维谷的局面给自己。3、 有第三个方法的人,通常会找到第四、五个方法,甚至更多的方法。4、 有选择就是有能力。所以,有选择总比没有选择好。5、 至今不成功,只是说至今用过的方法都得不到想要的效果。7、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过去没有想过,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8、 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和使事情改变。9、 不论什么事情,我们总有选择的权利,而且不只是一个。10、 “没有办法”使事情划上句号,“总有办法”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11、 “没有办法”对你没有好处,应停止想它;“总有办法”对你有好处,故应把它留在脑中。
1、 每一个人做任何事都是为满足自己的一些深层需要。2、 每一个恩的行为,对他的潜意识来说,都是当时环境里最符合自己利益的做法。4、 了解和接受其正面动机,才容易引导一个人改变他的行为。5、 动机不会错,只是行为不能达到效果。(满足背后正面动机的效果)6、 接受一个人的动机,他便会觉得我们接受他这个人。7、 动机往往是在潜意识的层面,不能意识地说出来。8、 找出行为背后的动机,最易的方法是问企图经由该行为得到的价值是什么。10、 因此,没有不对的行为,只有在当时环境中没有效果的行为。
1、 每一个人都有过成功快乐的经验,也即是说有使自己成功快乐的能力。2、 人类只用了大脑能力的极少部分,提升大脑的运用,很多新的突破便会出现。3、 运用大脑的能力,现在已有大量的技巧发展出来,人类比以前更易把效果提升。4、 每一个人都可以凭改变思想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因而改变自己的人生。5、 每天里遇到的事情,都有能给我们成功快乐的因素,取舍全由个人决定。6、 所有事情或经验里面,正面和负面的意义同时存在,把事情或经验转为绊脚石抑或踏脚石,由自己决定。7、 成功快乐的确人所拥有的思想和行为能力,都是经过一个过程而培养出来的。在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他人所具备的条件一样。8、 有能力替自己制造出困扰的人,也有能力替自己消除困扰。9、 情绪、压力、困扰都不是源自外界的人事物,而是由自己内里的信念、价值观和规条系统产生出来的。10、 自己不信有能力或有可能,是使自己得不到渴求的成功快乐的最有效的保证。十、 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1、 灵活便是有一个以上的选择;选择便是能力。因此最灵活的人便是最有能力的人。
2、 灵活来自减少信使自己的一套信念、价值观和规条,而多凭观察而运用环境所提供的其他条件。3、 灵活是使事情更快有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亦是人生成功快乐的重要因素。4、 灵活亦是自信的表现。自信越不足,坚持某个模式的态度会越强硬。7、 灵活不代表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容许找出双赢的可能性(更进一步而三赢)。8、 在沟通中,明白不代表接受;接受不代表投降(放弃立场)。10、 灵活是用自己的步伐去作出转变;而固执则是在被迫的情况下作出转变。
1、“挫败”只是指出过去的做法得不到期望的效果,是给我们需要改变的信号。
2、 “挫败”只是在事情划上句号时才能用上,欲想事情解决,即是事情仍会继续下去,这二字便不适用。3、 “挫败”是指过去的事;“怎样改变做法”是指向未来。4、 挫败是过去的经验;而经验是让我们提升自我的踏脚石,因为经验是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自信的基础。5、 每次“挫败”,都只是不过是学习过程里修正行动的其中一步。6、 人生里所有的学习,都是经由不断地修正而达致完善。8、 把每次的“挫败”带来的教训掌握了,每次便都变成了学习。9、 自信不足的人,潜意识总是在找“不用干下去”的籍口,“挫败”二字便很容易冒出来。
1、 动机在潜意识里。总是正面的确。潜意识从来不会伤害自己,只是误会地以为某行为可以满足该动机,而又不知有其他做法的可能。
2、 情绪总是给我们一份推动力。情绪是使我们在该事情之中有所学习。学到了,情绪便会消失。3、 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人的动机和情绪,同时不接受他的行为。4、 接受动机和情绪,便是接受那个人。那个人也会感觉出你对他的接受,因而更肯让你去引导他作出改变。6、 行为不能接受,是因为没有效果;找出更好的做法,是两人的共同目标,能使两人有更好的沟通和关系。7、 找出更好的做法的方法之一是追查动机背后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