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逃避"
婚姻失败可能带来很多痛苦,以致不愿回忆往事。这份保护机制让"面对>接受>学习>放下"的重要过程不能展开。当然,身心创伤需要处理,在未有这个机会之前,只得让潜意识维持保护状态,尤其是国人普遍不愿流露负面情绪或让别人看到自己哭泣。
很多人希望能忘记过去,这没可能,因为潜意识的保护机制会拼尽最后一口气的力去让你记住,以致不会重复受到伤害。就算可以忘掉也不会是好事:坏的能忘掉,好的也会忘掉。多年以来我就只碰过一个能"忘掉"的,但记忆力很差,常常在怀疑担心什么重要的事会忘掉了。
所有发生在人生里的事,都是让你因而有所学习和成长,无论是成败苦乐,如此终生不断。学习完成的讯号是再次回忆时心无怨悔而只有感谢。拒绝学习,怨悔、仇恨、悲愤及伤痛填满心中,再无空间容纳新的喜乐,或下一个对象,人生就停下来了。逃避的表现就是不能想、不愿谈。
「面对>接受>学习>放下」不是口号空言,而是治疗技巧。面对就是能想能谈,就算有人能帮你,你也必须能想能谈,才可展开。接受不是谈谁对谁错。接受是"容许他(它)有存在的空间":有过这样的事,有过这样的思想和遭遇,是在我人生里出现过,不再批判争论。学习需要上述两点的基础,才能做到。若重回原处,我如何可以有不同的思维与行为?事前事中事后,我是否有过错误的判断?我是谁及他是谁的身份定位是否有偏差?我是否有一些错误的看法、目标追求及行为准则?我是否欠缺一些技巧与能力?学到该学,才能让自己在下一次做的更好。
若学习效果够好,本人会有恍然大悟或感谢感激的感觉,这时放下就自然而来了。逃避是活在怨恨悲愤之中,当然辛苦;面对也是辛苦,但完成四步自疗后,便是青天白云。逃避是维持受害者心态,面对必须本人出力踏出第一步。对失败者劝言:曾经爱过,夫复何求?奋力一步,海阔天空。
谈“恨”
"恨"是唯一我找不到正面意义的负面情绪。像"爱"一样,它能驱动人去使用力量,只不过它是粗暴的,所以愤怒常伴着恨。恨是"需要爱而得不到"所产生的,起源在与父母的连接问题:"不断的索取与等待落空"。另一个较少的来源是家族系统的深层问题。
"恨"容易在成长后的投射现象中被激发而再次呈现,例如情感关系。对方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因为他只是投射对象而已。情感关系可能快速开始,也快速变坏,而分手则是一个冗长、痛苦及纠结的过程:因为投射方的恨。
"恨"的方向是打击、伤害、以至毁灭,但是像回力棒一样,过程中对方不一定被毁灭,自己却毁灭了自己,例如错失本有的新机会,或浪费了岁月青春,甚至违法判刑。所以,放下恨去经营人生吧,那不是放过对方,而是放过自己。
心中对上一个伴侣充满恨,便没有空间容纳下一个对象。清除这份恨的方法是深刻检讨上段关系中本人所学到的,让自己更成长成熟,更能有效经营下一段情感关系。当发现并学习了,心中会感谢感激前伴侣,恨便慢慢消除了。另一个方法是点算自己的幸福。当然,根本的解决还是完成与父母的连接。
谈“责任”
面4条谈"责任",在情感及亲子关系中它是重要名词,但常被扭曲、误解、滥用。 开心的事,做的时候不会想到"这是我的责任",而只会想到"我真幸福,能够有这个机会"。 所以,"责任"常常被定义为:"做的不开心,但不得不做的事。"所有厌学学生及厌家男女都认同这个定义。
我问那个婚姻16年每天被老公打的女士为何不离婚。她说在小时候她的妈妈就经常说婚姻是终生的责任,不可离不可弃。 婚姻本是"实现人生成功快乐"目标途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没有快乐没有尊重的基础上,这人生目标没望。为了维持这样的婚姻而牺牲了成功快乐人生的目标,是本末倒置了。
很多人维持无望的婚姻,当事人说是为了孩子。表面很堂皇伟大,其实是自欺欺人、自伤伤人。 两人活在虚伪压抑痛苦中自不用说,这个名存实亡,充满假像勉强或冲突的"家",其实对孩子的伤害比离婚更大。在这份伤害之上,更有一条子女无法承受的罪名:孩子,为了你,我俩决定牺牲下半生的幸福。
一个母亲牵著4岁儿子跳楼自杀,遗书里说:孩子是我的责任,我不能留他在世上受苦。 这是爱的表现吗?爱是做些事让对方有更多成功快乐,而绝对不是拿走对方选择的权利,也不能伤害对方。 这是承担责任吗?母亲爱自己才能爱孩子,所以,不爱自己,便不能爱别人,也没有资格承担责任。
对你爱的人而言,若你死了,你那份爱便没有意义了,也许只留给对方悲伤及遗憾。你还在,但很弱无力,你的爱便只能给对方一份负担。所以,有爱有力量才能照顾好另一个人或者好好维持一份关系。这样,才有资格承担"责任",并且从中取乐!例:6岁的孩子对爸爸说:我愿意承担责任,让我开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