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陪着≠陪伴,父母要怎样高质量陪伴孩子?
2023-06-14


微信图片_20230614161855.png


陪伴,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一点也不容易。


很多父母会说,我每天都陪着孩子,一起吃饭、一起做功课,几乎空闲的时间都给了孩子,还不够吗?

是的,不够。

陪着≠陪伴,陪伴≠高质量陪伴。



拿着手机陪孩子写作业不算陪伴;

陪孩子玩的时候,你做你的事情,他玩他的玩具不算陪伴;

接送孩子上下学,双方面面相觑无交流,不算陪伴。


01


 什么才算高质量的陪伴 


好的陪伴,要走心,而不仅仅是陪在身旁。

著名教育家简·尼尔森说:在孩子2-6岁之间,和孩子之间需要保证存在10分钟的特殊时光。

当孩子6-12岁了可能不再需要,但是孩子还是渴望着每周能和父母有固定的时间互动。

这里强调了2个关键词,一个是时间,一个是互动。

每天高质量的陪伴,半小时远胜于一天!



当你决定要陪伴孩子的时候,先放下手头上的事情,把心交给孩子,用心去交流沟通吧。

陪伴不止是在孩子身边,更要与孩子有情感交流,积极回应孩子,并鼓励孩子探索。


之前,有一对母女吸引了我的注意。

妈妈陪孩子读绘本的时候,孩子总是不断打断,基于好奇的天性,孩子提出一个个问题,妈妈不但没有烦躁,反而很耐心解答。

孩子得到妈妈的积极反馈和互动,整个阅读过程都非常愉悦。


只有当我们的陪伴是懂孩子内心的时候,才能和他们共情共鸣,这样的过程才算是高质量、有效的陪伴。

其实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也要不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

聪明的父母,绝不会吝啬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父母成长了自我,其实也就成就了孩子。

02


 如何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 


亲子共读


如果说,读书是一个让生命厚重的过程,那么,亲子共读就是这个过程中最温暖的时刻。



美国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关于阅读的实验:两组5岁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教育和社会背景相似,唯一不同的是:

一组父母在过去两年里保持每周5次的亲子共读,而另一组则没有。

研究者让孩子讲一个和自己相关的故事,并假装给洋娃娃讲故事。

测试发现:经常进行亲子共读的孩子,不但文化程度比较深,用的句子比较长,而且他们会更多地用到书面语中。

大量阅读的孩子,在分析问题、陈述事情和学习知识时,一般都比不读书或读书少的孩子快得多。

其次,很多时候,亲子共读都是妈妈和孩子一起参与,几乎没爸爸什么事。

但其实,爸爸在亲子共读中所起到的作用更大。

有研究表明,爸爸更容易引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和带出更有想象力的讨论。


亲子活动


孩子的周末还被一堆补习班、兴趣班给包围着吗?



一个有意义的亲子周末,不是孩子被各种学习、焦虑给充斥着,而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

只有在有意义、有目的陪伴,亲子间身心愉悦而且有所收获,这才能称之为高质量的周末时光。

亲子活动可以寓教于乐,既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提高动手能力、反应力、创造力,还能让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不妨带上孩子周边游或者自驾游,到乡村小路、古都小镇,感受大自然和体验地道的风土人情。


精神引导


有教育专家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最好的教育体现在对孩子的陪伴之中。

在陪伴的过程中,父母还要注重帮助和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在共同参与、共同交流的过程中,父母把正确、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经验传递给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就受到教育了,这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所以,父母在日常也要注重自我教育,不管是和一班志同道合者一起学习,还是自学各种有价值的课程,这些都能鞭策父母们不断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