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一秒毁掉当妈的温柔?你只需要一个磨蹭的孩子。”
闺蜜小芸,近期因为孩子【拖拉】的问题,跟我吐槽了不下10次。
上班要催工作,下班还要催孩子:
早上催起床:一遍叫不起,叫两三遍才不情愿地爬起来,眯着眼磨磨蹭蹭地穿衣服;
放学催作业:让他写作业,一会说喝水,一会说要吃水果,一会又说上厕所,半小时能写完的作业,愣是写了两个小时;
晚上催睡觉:定好10点睡觉,然而每次都赖在电视前不肯走,凶一点催多几次,他倒开始哭闹起来。
小芸也很纳闷:明明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督促孩子,怎么问题不仅没有改善,甚至变得更严重了?

在这之前,我想先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你会这么在意孩子的拖延问题?
很简单,因为你觉得,培养出一个自觉的孩子,是父母的责任。
很多时候,爱得太满,反而会阻碍孩子成长的空间。结果就是:我们把自己搞得很累,孩子却没有变得更自觉。
只有我们不再「替」孩子负责,才有可能真正「对」孩子负责。
那么,到底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先分享一个故事。
有一位妈妈,也是遇到孩子拖拉的问题。
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早上6:50开始叫他,他每次哼唧几声又睡过去了,叫了无数次还是磨磨蹭蹭不肯起。
直到忍无可忍,才把孩子从床上拽下来,给他洗漱,收拾东西送去上学。
这样的闹剧每天都上演一次,可想而知这位妈妈有多崩溃。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个育儿方法,觉得很新颖: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但也让他独立承担后果。
当天晚上她就跟孩子说——
儿子,明天起我就不催你起床了。
你可以多睡一会,然后自己起床收拾东西去上学。
也可以早一点起来,妈妈帮你收拾好东西,上班的时候顺便把你送到学校去。

开始几天,孩子还挺开心,觉得终于可以赖床不起。
可当他好几次险些迟到后,他真的相信妈妈不会再帮他规划时间了,便开始主动早起,配合妈妈收拾东西一起去上学了。
看似简单的转变,其实是孩子开始自我负责的表现。

上面故事中的妈妈,运用的方法叫做——「约定式沟通」。
看起来是不是很神奇,又有效?
其实,在育儿路上能帮助我们变得更轻松有效的方法还有很多。
比如「共情式沟通」「赋能式沟通」和「例外沟通」等等,这些育儿方法论都可以把与孩子的相处变得简单,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