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5项过好人生的能力是2010-2011年,李中莹老师在心理健康方面最重要的研发成果。跟很多人一样,李老师对近年来社会上频繁出现的惊人案件感到震惊,例如:李某家暴事件、药某某杀人案、小悦悦事件等。
为什么这些人会变成这样?为什么他们在那些异常行为之前没有任何征兆?
很多案件中主角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家庭条件也很不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今天的父母已经比上一代开明很多,懂得很多,而且经济能力好了很多,可以为孩子做很多事。
那么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需要在哪些方面特别注意呢?
同时,教育界、儿童工作者、心理工作者及政府部门应该关注哪些呢?
人生的15项能力可以给我们有效努力的方向。
1.建立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是心中有“我”的概念,在小时候,我们往往被引导跟其他的孩子做比较,就产生了“我”不如别人,因此,我也不想要找个“我”。
(2)我们也会被引导“要乖、要听话”,这样一来,我们就会忽略自我思考的重要性。
(3)很多家长喜欢用否定、批评、指责、甚至是犯罪感、羞愧感来引导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便有不想要里面找个“我”的动力。
(4)没有这个“我”,我们就无从照顾,“我”也没有改变提升“我”的意识和动力。
(5)也因此我们就不能爱自己,也不能对自己负责任。
2.说话达意
(1)说话达意就是有效表达内心的思想意念、情绪感受和行为意欲。
(2)很多家长习惯用指令训导、批判、以至责骂的方式跟孩子沟通,这些方式让孩子不愿意说话。
(3)今天的孩子,往往在每天的生活里,接受电子屏幕比真实的人更多:电视、ipad、手机、电脑,因此没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出说话达意的能力。这样的人,当事情顺利时便不容易产生情绪,而他的内心时常会更纠结,同时更难表达,造成“性格内向”的情况。
(4)这种性格内向的人,容易有以下的问题出现:人际关系弱、自闭、宅男宅女、抑郁、人格障碍。
3.与感觉在一起
(1)应付生活里的一般事务,我们需要用上意识与潜意识的力量。意识是我们可以觉察到的部分,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得多,但却不是我们能够轻易觉察的。
(2)意识的力量表现在我们的理性思维,目的是让我们更有效的处理生活里的每一件事,以及在当下所处的情况里,与其它人事物的关系。
(3)潜意识一般情况下用感觉来跟我们沟通。潜意识的能力如此庞大,所以,当我们接受它,懂得有效的配合它,我们整个人的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需要我们跟潜意识在一起。
(4)理性思维固然重要,可是生活的意义更在于感受。没有跟感觉在一起的人,只凭道理行事,往往花了两倍的力气,而效果还没有一半好。
(5)成长过程中我们很早就被引导跟感觉分离,而只活在理性思维的环境里。这样的人遇到一点点事情就纠结难受,却说不清楚也解不开,所以会活的很累。
4.理性与感性并重
(1)“理性感性”并重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身心合一。理性照顾“我”这个人(身体),感性去照顾“我”这颗心。
(2)感性也就是负责情绪感受的部分。每一份情绪都有它的意义,明白这份意义,我们就能够更有效地引导自己做出改变,让自己有更好的未来。
(3)当理性与感性没有联手的时候,便是内心有矛盾与冲突的时候,“我”应该去做,可是“我”就没有那份感觉去推动自己去做。
5.多线思维
(1)多线思维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从多个角度看事情”。
(2)在成长的过程中,家里让孩子听话,学校里给孩子标准答案,这些方式让孩子发展出单线思维模式。
(3)单线思维就是凡事就只有一招,这样的人很容易陷入困境。两招也是困境(停下来就是第二招),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情况。要突破就必须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选择。
(4)有多个选择就代表有多份能力,越多越好,这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5)多线思维能够激发潜能,提升创造力。
6.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
(1)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的人,就是欠缺了“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能力。
(2)“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能力,是我们人类独有的特征。 这就是意识思维的作用:我在看,同时我知道我在看。
(3)自从人类发展出这份能力,人类的文明进程就快速提升了,以至今天成为世界的主人。
(4)缺乏“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能力的人,可以说是把人恢复到动物的思维水平。
(5)“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先决条件是建立自我意识(第一项缺失)。有我(独立的我)的意识才注意到别人,然后才能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
7.解决困难的能力
(1)今天的社会,从家庭到学校到职场到社会,当事情不顺利的时候,我们普遍发现很多人都欠缺解决困难、改变情况的能力。
(2)听话才是“乖孩子”、追求标准答案、单线思维等造成了今天很多人欠缺解决困难的能力,再加上缺乏自我意识,很多人觉得需要别人来照顾自己。
(3)我们遇到问题,第一个念头是去问问谁、或者是去哪里找答案,而不是想如何能自己解决它。
8.面对及处理冲突的能力
(1)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以和为贵”,甚至不惜用任何代价来维持和谐。往往这份和谐只是表面现象,而这个人则处于被操控的状态。
(2)当我们没有自我意识,便不会意识到自己的界线,也因此忽略了别人的界线。当我们没有尊重别人的界线,冲突很容易就发生了。
(3)当我们只有单线思维的能力,同时不能接受事情的结果,我们会重复使用已经被证明无效的方法,冲突也容易发生。
(4)当我们没有很好的跟自己的感性部分在一起,事情不顺利,产生情绪又不能有效解读它的意义,冲突也很容易出现。
(5)欠缺说话达意的能力,往往没事变有事、小事变大事,冲突就更容易出现了。
(6)欠缺“从别人的角度看自己”的能力,我们就没有办法做到将心比心、同理心等。
(7)“以和为贵”是很多家长坚持的信念,在它之下,孩子没有学过在冲突面前如何处理人和事。
9.对失败及挫折的正确态度
(1)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拿到98分了,还在责备TA没有拿到最后的2分。这种否定多、肯定少的教导孩子的模式,让孩子不能承受任何失败及挫折。
(2)任何人从不懂到掌握任何知识以及技能,都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过程中每一次都可以被看作是失败。人生的事,总不能事事如意,偶有不顺己意,我们也很容易把它看作是挫折。
(3)害怕失败与挫折,就不敢尝试,固守原地,慢慢落后于同辈社会,这将造成人生最大的失败。
(4)害怕失败同时要自己继续下去,过程中的压力就会很大,就进一步减少了能力的发挥和学习的效果。
(5)因为失败及挫折造成了心理创伤,人就会越来越退缩,这样的人会怕事、不敢担当、不负责任、逃避、内心充满无力感、自责。
10.面对分离的正确态度与能力
(1)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喜欢“报喜不报忧”,这种趋吉避凶的态度,让我们没有学到如何面对和处理分离的事件。在面对一些人生里无可避免的“分离故事”时,常常会感到束手无策。
(2)这份分离包括亲友的死亡、与伴侣的分手、事业的结束或失败等等。
(3)分离是人生里不可避免的事。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正确有效的思维模式与应对行为技巧,这便成为很多人的人生短板。当这类事情出现的时候,不能有效面对分离的人,很容易身心都受到很大的伤害。
11.对金钱的正确态度
(1)金钱已经是现代社会绝对必须存在的事物,跟“以物易物”的古老社会生活模式比较,金钱的出现大大增加了生活的方便,是社会进化繁荣的表现。
(2)“钱不是万能,没有钱是万万不能”,这句口头禅充分显现出金钱对我们每个人的的人生是何等的重要。
(3)有些人厌恶金钱却又受它的气,也有些人热爱金钱,却成为它的奴隶。两个极端,都不够好。
(4)所以我们自己需要学习,同时教导孩子对金钱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12.感恩的心
(1)今天的社会里,很少有父母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的心理年龄跟生理年龄同步成长。
(2)即使一个人踏入社会参加工作,甚至建立了家庭,但内心还没有充分的成长,就没有办法培养出感恩的心态。
(3)“恩”是“没有权利得到而得到的东西”。除了父母之外,没有人是“必须”给你什么的。
(4)感恩的反义词是委屈。当小孩感到父母没有给TA应该给TA的,TA就有委屈的情绪。所以,小孩没有感恩的心态;同时,成年人不应该有委屈的情绪。缺乏感恩心态的人,在人生的每个方面都会活的辛苦,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上,甚至是在亲密关系上。
13.对事物的观察与正确判断的能力
(1)缺乏这种能力的人,做事草率、仓促,往往没有效果。当然他们的人际关系及事业和与亲人的相处,都会出现困难:劳心劳力而效果欠佳。
(2)上述12项缺失,与这份能力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第1到第5点,是对事物观察与正确判断能力的基础。
14.了解本人学习模式(含学习兴趣)
(1)学习并不是只限于学校课堂里的事,而是需要每天不断做的事。
(2)传统以及今天的现行的教育制度,都强调知识的掌握,可是在这方面,一个人如何有效学习,让他们学习的效果提升,却很少有人研究。
(3)如何学习才能够让自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更积极、更愿意主动的重复学习,也是被忽略的事情。
(4)这方面没有做好,人生的每一件事都用同一个模式处理,慢慢便落后了,于是事事艰难,人生的整体素质难以有效的提升。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亦然都是。
(5)如果了解本人的学习模式,我们便可以在每件事中吸取教训,学习提升,我们的能力便能与时俱进,驾驭变革。
15.有效生活在系统里的正确态度
(1)人不能脱离世界上的人事物而生存。社会是人的系统,在系统里,如何更有效的生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
(2)今天社会普遍地崇尚物质生活,追求财富权势。可物质生活富足的人不见得就有轻松快乐的人生。
(3)要有效生活在系统里,我们必须得到别人的接受与尊重。做到这一点,做事都会比较顺利,生活也可以有更多的轻松满足。
(4)今天的中国社会,到处都呈现出这份能力的缺失,例如:取巧欺骗的商业模式、仗势弄权的官员和商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