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李中莹:问题很棘手是因为解决的顺序错了
2024-05-13

微信图片_20240513101320.png


遇到棘手的问题,你是从大处着手,还是分解困难各个击破?或者你只能感觉到焦头烂额、无从下手?其实,了解你的大脑运行机理和处理问题的层次,就可以一步一步将问题迎刃而解。



我们的脑有六个不同层次去处理事情及问题,称为理解层次
系统:自己与世界中的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人生的意义)
身份:自己以什么身份去实现人生的意义(我是谁,我有怎样的人生)
信念:配合这个身份,应该有什么样的信念和价值观(应该怎么样、什么重要)
能力:我可以有哪些不同的选择?我已掌握、尚需掌握哪些能力?(如何做,会不会做)
行为:在环境中我们做的过程(做什么,有没有做)
环境:外界的条件和障碍(时间、地点、人事物)
一般的情况下,如果只牵涉到个人方面,我们只会用到较低的五个层次。当一个人觉得有困难时,我们若能够找出困难在哪一个层次的话,便能更快、更有效地帮他找出解决办法。层次越低的问题,越容易解决。当问题升至信念或身份的层次时,解决便会困难得多。一般来说,一个低层次的问题,在更高层次里容易找到解决方法。反过来说,一个高层次的问题,用一个较低层次的解决方法,难以产生效果。除了用它来理解问题的解决可能之外,理解层次尚可以被应用在以下方面:
手上有一个重要计划,可以按照理解层次的次序,由低至高,逐层做一次检讨。自己被一件事情困扰时,可以按照理解层次的次序,由低至高,搜索问题的根源,进而思考解决方案。引导朋友或下属处理问题时,也可以运用理解层次找出问题所在。
以下的例子显示从下至上的人生策划无效
环境:我在XX公司担任XX工作,上级是不讲理的人,每天遇到的顾客都骂我。(描述现在的情况)
  ↓
行为:我每天努力把工作做好,虽然没有乐趣可言,但如果能把工作更快完成也许会少挨点骂。(在那些环境框架划定的界限中活动)
  ↓
能力:我会去学习更多的技巧以应付环境的需要。(没打算跳出来,而只能更适应那些框架界限而已)或者,我不知该学些什么才会有用。(向框架界限投降了)
  ↓
信念、价值:再学也没有用,世界就是如此艰难。或者,做人应该安分守己;(信念)改变要冒太大的险,万一失败怎么办?或者:平稳最重要。(价值)
  ↓
身份:我没有这种命,我的运气不好,我接受一个平淡的人生。
更有效的策划
身份:三年后我将是一个怎样的人,想要有怎样的人生?
  ↓
信念、价值:一套怎样的信念和价值观最能帮助我达到这个身份?例如:什么是必然肯定的?我要相信一些什么原则和规律?什么是最重要的?这样的人生会给我一些什么?我应该放弃些什么,坚持些什么?
  ↓
能力:为实现这套信念和规条,我可以有些怎样的不同做法?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不可以做?需要掌握一些怎样的能力?要学些什么技能?怎样去设计一套策略?
  ↓
行为:怎样做?第一步是什么?编一个时间表及行动计划。
  ↓
环境:我认识的人或公司中,哪些最能帮助我达到这个目标?哪些事物我可以运用?什么时候最适宜展开那计划?在什么地方?
深层需要就是在信念、价值、身份甚至系统层次的动机
以下是一次虚构的街头访问:
问:“先生你好,请问贵姓?”
答:“我姓韩。”
问:“韩先生,假如你今年可以心想事成的话,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
答:“我希望今年的生意扩大一倍,赚更多钱。”
问:“‘你的生意扩大一倍,钱也赚更多’,能够为你带来些什么呢?”
答:“我会买房子,也会换一辆更大的车子。”
问:“‘买房子、换大车子’能够为你带来些什么呢?”
答:“那么,我的家人就可以过得更开心了。”
问:“‘你的家人过得更开心’又能够为你带来些什么呢?”
答:“那么,我就会觉得尽了我的责任。”
问:“那份‘尽了责任’的感觉又能够给你什么啊?”
答:“那么,我就会觉得有满足感和成就感。”
问:“那份‘满足感和成就感’又能够给你什么啊?”
答:“那么,我会觉得我的人生是成功快乐的。”
把韩先生的答案用理解层次分析,会是这样:
身份:成功快乐的人生
信念、价值:尽了责任、满足感、成就感
能力:家人可以过得开心
行为:买房子、换大车子
环境:生意扩大一倍、赚更多钱
如果你用同样的方式去问每一个人,他们的答案,尤其是在开始时,会很不同,但是,都会像韩先生的答案一样,一层一层地从下到上进入理解层次的第五层。你问对方时,除了上述的两个问法(“……可以为你带来些什么”和“……可以给你什么”)之外,还可以试用以下的问法:“……其中什么对你最重要?”“……是一份怎样的意义?”“因为……你会得到些什么?”这些问法,都会帮助你找出一个人做某件事背后的动机,也就是推动他去做的价值观。而凭着不断地找出动机背后的动机,我们可以找出一个人支持某些行为的深层需要。深层需要就是在信念、价值、身份甚至系统层次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