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公众号
李中莹企业心智模式分享(二)
2024-04-02

微信图片_20240228092456.png


1、人人一样,相同之处让我们能相互接受、共处与支持;人各有异,不同之处让我们有学习、提升及产生动力。以此双重性,人类社会能融洽地生活下去,同时不断地进步。不看事实、闭眼口硬,是把头埋在沙里的鸵鸟;只懂贬人而不自省自律奋进的人是不愿成长的小孩。

 

2、一对夫妻买了远超预算的别墅,每天辛劳赚钱,早出晚归。天天大部分时间阳台上都有一中年妇人抱着狗悠闲观海,但她却是保姆。后来男主人积劳成疾,无法再工作,保姆才把阳台让给他,他天天呆呆地看海叹气。终于,女主人独立支撑不下去了,把别墅卖掉还债,搬走前陪丈夫看了一天的海,叹气流泪。其实唯一既拥有别墅又能天天看海的人是那个发展商,他却整天忙于发展更多地盘,天天应酬,烂醉而归。这个故事是写给想做房奴的朋友,有四个教训:1、坚持非分的拥有不是成功,而是负担;2、享受美与快乐跟是否有钱没关系;3、越追求更多的钱及拥有,可能就越远离快乐幸福;4、停止自欺、欺人、被欺。

 

3、谈“很难”之一:改善关系难吗?“很难”这样说的人是躲在写上这两个字的纸牌后面,让自己不面对所需要的改变,虽然这改变对他非常重要。他是希望别人会改变,老天会帮他完成改变。你试想一件很想成功的事,然后对自己说“很难”,你会发觉内心完全停顿,毫无动力。

 

4、谈“很难”之二:其实事无难与不难,只有懂与不懂、能与不能;不懂就去学,不能就去做;一次做一分,一百次就一百分啦!“很难”让心灵完全停顿,只会产生遗憾及悲伤。事情够重要就值得你去学去想去做去改变!“很难”是骗自己、卸去自己武功的字。

 

5、谈“很难”之三:做事情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分三步:1、相信事情有可能成功;2、找一个你以前没用过的方法,去做;3、若有效就继续做下去,若没有效就找一个新方法,即回到2重新开始。这方法成功率100%,最关键的是第一步,而“很难”二字就是消灭成功机会的祸首。

 

6、谈“很难”之四:不论什么事考虑做不做,不应因为它难而不难,而应因为:1、这个结果对我人生目标来说是否会有很大贡献(目标是轻松满足成功快乐)?2、我是否想要这个结果?3、这样做是否是已知选择中最好的方法?答案是3yes的话就去尝试,不管难或不难。

 

7、照顾本人人生是责任,不难交予他人,也是权利,不容他人夺走。

 

8、不管道理应该怎样,当时的你,因为不懂、不愿或者忘记而没做,那就是当时的你不可能做的了。时光倒流,那个状态的你还是不可能做的。故此,每个人都做了当时能做的最好的行为,懊悔是徒然浪费能量,倒不如把精力放在本人明天如何能做得更好上。做父母的,以及对父母有怨恨的,请好好想一想。

 

9、谈“性格”一:我们常常在一些事情上争论而没有先了解那些事情确实是什么,这很容易造成错误、损失、遗憾。更糟糕的是爱用含糊标签代表那些事,凡是不合意的就挂个标签,振振有词。说不过下属的就指责下属“态度”不好;自己理亏而不愿改变旧推出一句“这是原则问题”。

 

10、谈“性格”二:这些标签是虚泛词,人生很短困境、社会很多矛盾都因此而生。虚泛词的特点是人人都自以为很清晰,直到要他说出来那是什么,才发现了解太少,试说说你认为这是生命:道德、教育、爱情、情绪、性格、尊重、原则、自由......明白它们是什么,就是洞见本相了。

 

11、谈“性格”三:有人认为性格不能改变,可是有谁出生的时候就拥有今天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就算死硬派也同意有一部分今天的性格是成长过程发展出来的。既然如此,那么未来的一段时间也可以发展出性格的改变。神经心理学证实先天是硬件,后天是软件,多亏这样,我们才有人生越来越好的希望。

 

12、性格也是虚泛词。性格是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及态度的总称。信念是我们认定事情应该是怎样的,价值观是事情中什么对我最重要,行为准则是“该怎样做”去取得价值,实现信念,态度是装载前面三者的“纸袋”:经由言行表情让我们知悉。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可以改变,纸袋形状可以改变,当然性格也可以改变了。

 

13、谈“逃避”一:婚姻失败可能带来很多痛苦,以致不愿回忆往事。这份保护机制让“面对——接受——学习——放下”的重要过程不能展开。当然,身心创伤需要处理,在未有这个机会之前,只得让潜意识维持保护状态,尤其是国人普遍不愿流露负面情绪或让别人看到自己哭泣。

 

14、谈“逃避”二:很多人希望能忘记过去,这没可能,因为潜意识的保护机制会拼尽最后一口气也要你记住,以致不会重复收到伤害。就算可以忘掉,也不会是好事,坏的能忘掉,好的也会忘掉。多年以来我就只碰过一个能“忘掉”的,记忆力很差,常常在怀疑担心什么重要的事会忘掉了。

 

15、谈“逃避”三:所有发生在人生里的事,都是让你因而有所学习和成长,无论是失败苦乐,如此终生不断。学习完成的讯号是再次回忆时内心无怨悔而只有感谢。拒绝学习,怨悔、仇恨、悲愤及伤痛填满心中,再无空间容纳新的喜乐,或下一个对象,人生就停下来了。逃避的表现就是不能想、不愿谈。

 

16、谈“逃避”四:面对——接受——学习——放下不是口号空言,而是治疗技巧。面对就是能想能谈,就算有人能帮你,你也必须能想能谈,才可展开。接受不是谈谁对谁错。接受是“容许他有存在的空间”:有过这样的事,有过这样的思想和遭遇,是在我人生里出现过,不再批评争论。

 

17、谈“逃避”五:学习需要上述两点的基础,才能做到。若重回原处,我如何可以有不同的思维与行为?事前事中事后,我是否有过错误的判断?我是谁及他是谁的身份定位是否有偏差?我是否有一些错误的看法、目标追求及行为准则?我是否欠缺一些技巧与能力?学到该学,才能让自己在下一次做的更好。

 

18、谈“逃避”六:若学习效果够好,本人会有恍然大悟或感谢感激的感觉,这时放下就自然而来了。逃避是活在怨恨悲愤之中,当然辛苦;面对也是辛苦,但完成四步自疗之后,便是青天白云。逃避是维持受害者心态,面对必须本人出力踏出第一步。对失败者劝言:曾经爱过,夫复何求?奋力一步,海阔天空。

 

19、谈“身份定位”之一:身份定位是,此事此时,我是谁?我们的身份决定我们在事情中的态度、权利及责任。几乎所有的人生困境烦恼冲突,都跟没做好身份定位有关。一个人在一件事里,只能够有一个身份定位。定位模糊、双重或多重定位,就会有问题出现。

 

20、谈“身份定位”之二:一件事里只能有一个身份定位,是因为只能站在一个立场上说话和做事。“我太太三岁时就没了父亲,所以我身兼两职,亦父亦夫。”这样的关系必有紧张冲突或更大的问题。父亲对女儿的言行态度价值观大大不同于丈夫对妻子的。

 

21、谈“身份定位”之三:所谓一事不能两样,她要父亲时你搬出丈夫的态度,她会觉得委屈;她要丈夫时你搬出父亲的态度,她又会说你不尊重她,两个人都辛苦。婚姻中男女方都会有这些误差。这只是2个身份的例子,现实中常是多个身份,让两人疲于奔命。

 

22、谈“身份定位”之四:有人问“她要做女儿,他愿做父亲,关系也可以好呀?”是的,可以,但只是一段时间!这样的两人身份建立牢固了就不容易改变,当其中一人感到需要伴侣的关系,就容易有婚外情,或者用“对方不愿成长”,“性格不合”之类的表因为理由而分手。

 

23、谈“身份定位”之五:身份定位的确不容易做好,因为过去太理所当然了,从没有好好想过。“丈夫”、“太太”是谁?这“谁”不是问哪个人、什么姓名,而是问什么意义,你试试回答,看能说清楚吗?婚姻中的两人对你是谁我是谁看法不同是当然的,但是却想不清说不明,怎能没冲突?

 

24、谈“身份定位”之六:婚前婚后两人都没谈过,从“我认为”发展为“我们认为”两人的身份定位,会造成经营幸福婚姻这事上的“策略性”错误,于是越走越坏。一个妻子认为本人是好妻子,因为她天天做饭洗衣打扫清洁,丈夫说我花一千块一个月找个保姆不就成了?

 

25、谈“身份定位”之七:这个例子里,妻子把自己的定位在保姆上,不能说错,只能说两人有不同的地位定义。若妻子不明白,两人之间就会争吵、疏远。毕竟时代不同了,条件够好了应修正定位。妻子减去保姆能做的,可能才是丈夫心中妻子的定位。由此可见,想婚姻成功的夫妻,都应谈谈身份定位。

 

26、四句话个有目的,是四个身份的定位;每个定位都有它的界线。守好界线便能做好。

 

27、谈“身份定位”之八:“老师”是谁?若用教师等名词解释,就好像我说SFE就是DHEA,你清楚吗?若用“传道授业解惑”解释,那么,什么的道业惑?如何传授解?现在有6个问题了,更晕。若我说“老师是推动我去跟学问连接的人”,你就明白了。所以,身份定位是凭做什么与做到什么来决定的。

 

28、以往我们都知道“应该”做什么,只是往往做不到,或不知道该怎么做。例如,要身心合一,积极乐观。21世纪的学问是把古人的智慧,配上做得到的方法和技巧,使我们的人生,可以从行为的层次上实实在在的履行高层次的思想理念。进而达到我们要的身份定位。身份是由你做了什么而定的。

 

29、不懂不是不做的理由,而是去尝试的理由。“没经验”也不是不做的理由,而是去做的理由。因为:尝试——经验——懂得。

 

30、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会有大大小小的创伤,大部分不能意识地知道。每一次都不是明显大问题的创伤,像小毛虫吃虫子般把我们的内心力量一点一点吃掉。例如被否定、被忽视等,长期积累下来,当事人会形成无力、退缩、怕事、消极、自我否定、不能拒绝、无界线、不能坚持或灵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