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子课里一个父亲说:“我的孩子8岁,我经常要打他后他才做好作业,李老师你会所体罚应不应该?”我回答说:“不管我怎样回答你,若你以前打以后也会打。重要的是,孩子还这么小,你就已经用上了最后一招,以后的日子怎么办?”所以,暴力就是没有力量的表现。
2、下面4条谈“责任”,在情感及亲子关系中它是重要名词,但常被扭曲、误解、滥用。开心的事,做的时候不会想到“这是我的责任”,而只会想到“我真幸福,能够有这个机会”。所以,“责任”常常被定义为:“做的不开心,但不得不做的事。”所有厌学学生及厌家男女都认同这个定义。
3、谈责任一:我问那个婚姻16年每天被老公打的女士为何不离婚。她说在小时候她的妈妈就经常说婚姻是终生的责任,不可离不可弃。婚姻本是“实现人生成功快乐”目标途中的一个重要条件,在没有快乐没有尊重的基础上,这人生目标没望。为了维持这样的婚姻而牺牲了成功快乐人生的目标,是本末倒置了。
4、谈责任二:很多人维持无望的婚姻,当事人说是为了孩子。表面冠冕堂皇,其实是自欺欺人、自伤伤人。两人活在虚伪压抑通知中自不用说,这个名存实亡,充满假象勉强或冲突的“家”,其实对孩子的伤害比离婚更大。在这份伤害之上,更有一条子女无法承受的罪名:孩子,为了你,我俩决定牺牲下半生的幸福。
5、谈责任三:一个母亲牵着4岁儿子跳楼自杀,遗书里说:孩子是我的责任,我不能留他在世上受苦。这是爱的表现吗?爱是做些事让对方有更多的成功快乐,而不是拿走对方选择的权利,也不能伤害对方。这是成都责任吗?母亲爱自己才能爱孩子,所以,不爱自己,便不能爱别人,也没有资格承担责任。
6、谈责任四:对你爱的人而言,若你死了,你那份爱便没有意义了,也许只留给对方悲伤及遗憾。你还在,但很弱无力,你的爱便只能给对方一个负担。所以,有爱有力量才能照顾好另一个人或者好好维持一份关系。这样,才有资格承担“责任”,并且从中取乐!
7、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在孩子成年时心理上还未完成与父母的连接,在心灵深处尚有深度的对父母的需求。这样的状态若踏入情感关系,不自觉便会把这些需求投射在恋人身上,这份投射会造成关系的紧张以致破裂。关系已结束却放不下的原因是:不要的是那个人,放不下的是对父母需求的投射。
8、安全感是源于婴孩时期的问题,0-6岁已经历Eric
9、教育孩子三大误区:1、让孩子做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不顾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去引领孩子成长,会使孩子越来越不自信。2、给孩子过早的知识传授。在孩子不能理解的层面去提高孩子的能力,其结果就是孩子能力的不断弱化。3、大量的负面暗示:“你真笨”:——这类口头禅往往会使孩子真的相信自己很笨。
10、很多父母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去安排孩子出国,其实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做父母就应该这样”而做。孩子的事孩子没有参与权和决定权是独裁自私,如果认为孩子太小不能参与决定,那么孩子也就是太小不能独自出国学习。真的为孩子好,至少会关注孩子的感受。没有孩子的真心全心支持,事情本来就无成功希望。
11、当孩子们懂得关上房门,你就知道他们进入青春期了。当他们开始关门时,不要试图对他们进行说教,而要聆听,因为你没有什么好说的。父母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要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总想纠正他们的错误。——安吉丽娜.朱莉
12、我国家庭普遍忽略孩子2件重要的事:建立自我的意识和跟本人的感觉连接。没有“自我”的人容易听话,乖,但是就难以建立独立的思想,和认识照顾本人人生的权利和责任。与本人感觉分离,就难以准确感受事情对本人的影响,这样的人也难以关注对方的感受。两点都能破坏情感关系。
13、谈早教一:犹如拔苗助长,弄巧成拙,试举数例。小孩手掌7岁前是软骨状态,难以有效握笔写字。要他们在小方格内写字不得出格是过分要求。小孩未能做到便打骂施高压,只会使孩子憎恶写字、搞坏亲子关系、更可能造成孩子手掌骨发育变形,一生写字都不好。这样孩子长大后有可能爱写字吗?
14、谈早教二:若同小区三个孩子出生日期相近,其他两个已经能够站立行走而你家孩子仍在爬行,家长往往就整天提着孩子双手让他早日从爬变行。殊不知孩子爬行阶段对左右脑协调功能的发育至为重要。每个人的需求不同,但身体自会调节,当次发育完成,孩童自会从爬行站起走路。
15、谈早教三:左脑文字右脑意义,众人皆知。此协调功能不足的孩子就是日后学习有困难的一群。我遇过一个9岁孩童,每天学习5个英文生字都很困难,原来幼童时家境富有,父母天天外出,请两名保姆照顾,保姆懒惰爱聊天看电视,很早便把幼童放入学步车不管。此男孩从未爬行过。
16、谈早教四:孩子6、7岁前后脑部发育造成它学习模式的不同。6、7岁之后是左脑学习,这时才能抽象思考,才能有效学习道理逻辑。6、7岁之前是右脑学习(感性),就是用各种感官元素去认识所处的世界。这个阶段的学习表面看似无意义,却是非常重要,整个人生都会有影响。举一例,这个阶段的孩子喜爱听故事,同一故事百听不厌。听一次是知识(知道了),听这么多次却另有意义。每听一次,孩子在脑里把听到的资料转化成为各种感官的元素,建造立体的虚拟现实。故事内容是否重复已经不重要,每次就像把城堡的砖块重新搭建一次。这个过程发展出的神经网络能有效支撑6、7岁后的抽象思考学习,如6、7岁前造好电脑,6、7岁之后,甚至终生都能使用这部电脑。过早学习学校里的东西,就像把造电脑的时间改为用电脑,效果自然不好。早教目的是让孩子成长更成功,结果适得其反。早教还有其他的问题,例如过早在压力中生活,大大减少与父母的有效连接,进一步妨碍孩子与本人感觉的连结等。
17、的确有成功人士说感谢小时候父母的严厉高压导致今天的成就,可是:1、一将功成万骨枯;2、调查一下说话的人,看看有多少人的婚姻及亲子状况、人际关系及个人内心状态是理想的?奉劝父母一句:用爱和关注孩子感受为出发点,寻找有效的途径才是正招,不要一意孤行地坚持“这样的对的”方法。
18、帮助孩子增强力量,自我意识,自信和思维能力,让他知道人生是一条不断活在不同意见中的路。从中成长,从中磨练,还要提醒他所有的不同意见背后都是爱,更让他明白因为有爱便想操控对方是不会有良好效果的。
19、一个2岁的孩子看电视学了一句骂人的话。奶奶很疼他,一天因小事他发脾气,对奶奶说出了那句话,奶奶很伤心。妈妈看到了,要孩子去向奶奶道歉,孩子不愿意;妈妈逼他去,孩子就反抗。妈妈大怒,痛骂孩子,孩子哭了,仍不过去道歉。我问这个妈妈是否想过孩子抗拒可能是因为他不懂得怎样道歉,于是妈妈换种方式“奶奶很疼你,你知道吗?”孩子点头。“你骂了奶奶,奶奶很不开心,你不想这样的,对吗?”又点头。“我们做了不对的事,都会道歉的,是吗?”孩子点头。“你不愿意去道歉,是因为你不懂怎样做,对吗?”点头。妈妈牵着孩子的手去奶奶那里,妈妈说一句,孩子跟着说,如此完成道歉。奶奶高兴极了,孙儿投进她怀里。这故事的教训:1、孩子的抗拒不是因为他不乖而是因为他不懂;2、教比责骂更有效果;3、父母要学会解读孩子的行为;4、只增加知识(骂人的话)而没有能力(判断、应用)配合是危险的。
20、教育应包含学校、家庭和社会,今天的确很多人把家庭和社会没做好的责任都算在学校老师的头上,很不公平。三者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可以超过其他两者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