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莹老师的学问已经有比较深刻的认知和应用,但透过四天聆听李中莹老师“精准教练”的解读和演绎,对李老师的学问有了更广泛的学习,同时对教练也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一天分享:
今天作为5天学习的第1天,李老师重点讲解了精准教练的核心概念,这对于我之前未系统学习教练技术的学员来说,受益匪浅:
1、学习了精准教练的定义,李老师特别强调了“优雅”一词,这是一个非常感性的词语,它体现了一种和谐,一种气质,非先天而生,而是从文化的陶冶中产生,李老师说,精准教练是“走心”的学问,所以,我的感悟就是,精准教练的优雅来自身心合一的状态。
2、在今天上午的学习中,有一个关键点是李老师对“精准”两字的解读,让我一下子对这么学问有了一个立体的认知,李老师认为,精准的来源有三个方面:1)所有目标的前提是价值需求,2)每个人只被他本人的价值需求所驱动,3)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终极价值需求。
精准,是因为你拨动的对方的心弦,对方因此而产生一份良好的感觉,进而有了改变的意愿或动力,故产生了教练的效果。
3、在精准教练的技术守则中,李老师从自身修炼的4个守则、面对学员的4个原则,以及30条精准指引,特别是在解读过程中,让我感受到李中莹老师对本学问秉持着一份系统性和严谨性,同时透露出李老师的一种开拓精神。这对我个人而言,有一份很大的鞭策与启发。
4、在下午学习中,李老师重点讲了目标。有两点受启发:1)目标与我,谁是主人?目标是为谁服务的?我们常常把目标凌驾在自己之上,成为生活的主人,为谁辛苦为谁忙?忽略自己才是主人,忽略轻松满足成功快乐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价值。2)要辛苦才能赚到的钱就不是应该赚的钱,我们从不允许自己用更轻松的方法去赚钱。这里面有一个思维的误区,我们常常陷入其中而不知。
第二天分享:
今天李老师基本上都在讲授“目标”,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李老师演绎开来,又有另一番的味道:
1、很多人有了目标,就把焦点放在“做”上,把“达到”目标作为最重要的,因为不注重效果,而忘记了“达到”是为了目标而服务的,同时目标又是为了“我”而服务的。这一点,与昨天关于“目标VS我”谁是主人的讨论又更深入一层。
比如,对于我们很多人而言,人们活着就是为了赚钱。金钱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上帝。人们从小开始,就被培养成如何成为成功者,而成功者的唯一标志就是金钱。人们完全忘记了:赚钱本来是为了你需要的东西,一旦你获得了你需要的,金钱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为金钱而金钱。手段成为了目的。赚多少钱,成了目的,而人的一生,真正的目的是要达成什么样的人。为了达成什么样的人,当然需要金钱,需要别的什么,然而,都是手段,都是为了要达成你那个终极的目的,而不是反过来:为了要赚钱,你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可是,很多人颠倒了这种关系,就像我们常常从社会新闻里看到的悲剧:遭遇抢劫时,为了保护自己口袋里的几百块钱甚至几块钱,不惜以死相拼。
2、在小组讨论中,我也对“谁是主人”这一话题有了新的体悟,其实,我们讨论的“目标”只是一个泛指,可以具体到生存目标、生活目标、生命目标,就“谁是主人”而言,我觉得,
1)生存目标,我为之服务,为了活下去,被迫无奈;-本我
2)生活目标,为我服务,为了活的更好,有所选择;-自我
3)生命目标,我为之服务,活的意义,使命必达;-超我
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观点:内修生命,外修使命。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精辟的总结,整合了人生的三层目标。
3、关于解困三句话中,在一条时间线中,演绎人生的恩怨情仇,立足现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对于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李老师分析到,很多人总想搞清楚、搞明白过去,把过往的创伤、家庭的问题梳理清楚,才能往前走。李老师点评道:你有这么多创伤,这么多问题,但明天你还想活吗?还能活下去吗?显然,带着伤、带着痛,也依然可以活着,把筹码放在未来吧。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聚焦过去,是因为TA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反正闲着也闲着,不如给自己整点事吧?!
生为人,必有痛。如何面对痛,确是每个人的课题。有些人,痛不欲生,有些人,痛并快乐着。其中的一个转换就是:觉知。所谓的修行,不是逃避痛、消除痛,而是带着觉知去体验痛,穿越痛,并从中获得一份自在,正如《心经》所言“观自在……度一切苦厄”。
第三天分享:
今天上午,李中莹老师透过个人的经历,引导出我们学习的主题:人生的意义。
1、回答人生的意义,如果从哲学层面来回答,肯定会形而上,高大上,李老师透过三个层面:家族系统的有效延续、人生的成功快乐、每天每件事更多的轻松满足,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此。这种回答,不谈玄不谈空,让人感觉非常落地和务实,这是让人感到非常贴心的话。之前,我总是站在出世间的角度来看李老师的学问,觉得李老师的学问还不够究竟,因为在世俗的层面,“轻松满足成功快乐”的虽然可以称作成功的人生,然而从出世间的角度看,这种人生仍然隐藏着巨大的缺陷,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脱,因为在目标实现之后,快乐非常短暂,很快就有新的目标出现,然后又是在手段的征途上,如此循环,看似前进,实乃原地打转。这也就是佛家所讲:诸行无常!
但是此刻,我忽然觉得,对于99%的普罗大众而言,他们根本不考虑什么出世间,他们觉得过好今生就非常不错了,所谓的今生来世、因果轮回,很多人宁可信其无,也不愿信其有。随顺众生吧!因此,李老师学问的口号“轻松满足成功快乐”对于99%的人而言,就是他们的人生追求。足矣,毕竟众生难度。能帮助人有成功快乐的人生,李老师的学问已经是功德无量了。
同时,李老师又从系统的层面——有效延续,填补了个体追求的片面性、自私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李老师所说的“天法”是为“人法”服务的,换句话说,李老师的学问是立足于“人法”的,当“人法”不足够解决现实问题时,才会从“天法”寻求支持。
2、什么是“天法”,李老师引入一个“系统动力”的概念,并做了一些解读,事实上,系统动力是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不可思议的自然规律,是道的层面,可以用《周易》的“易”来解读系统动力:不易、简易、变易,可以用佛家的“因果报应”来解释系统动力,可以用心理学的“集体潜意识”来解释系统动力,或肯威尔伯的“法界”来解释系统动力……其实用什么来解释并不重要,关键在于,人从现象的背后,看到未知的领域,并能谦卑与臣服,从而获得轻松满足,这才是关键。学问的价值和意义在于,为人生服务,为成功快乐而服务。
3、对于人法,李中莹老师同时演绎了“生命的传承”,李老师认为,人生最重要的关系顺序是:与本人的关系→与伴侣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照顾好自己的人,才有能力照顾好他人,也从另一个角度来孝顺父母,也更有力量支持系统的有效延续(孩子),李老师的解读引发了我们对“慈”“孝”的深刻反思。何谓“孝”,真正的孝是光宗耀祖,让父母安心;何谓“慈”,真正的慈是帮助孩子培养出来能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虽然慈孝的道理,历代古大德也有非常精辟的论述,但李中莹老师用超现代、通俗的方式说出来,作为普罗大众,就非常容易接受和被触动。
4、今天的学习中,还有一点比较落地的就是辅导练习。李老师分享到,人生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我执”,我执,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什么是我执呢,李老师用通俗的方式说,就是“不愿改变”,而所有的改变都是来自与关于人事物关系的改变!那么人为什么不愿改变呢,因为有扭曲的三观,为此李老师引导大家做了长大长高+借历代父母法,让我们获益良多。这进一步验证了30条指引中所说“内心改变,世界就会改变”,佛曰,一切唯心造!
5、在下午,李老师还讲授了在教练辅导工作中碰到的3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父母关系、成长的创伤和扭曲的三观,并对此做了精彩的演绎,道理深奥,技法简快,名副其实!
第四天分享:
今天在早餐厅与李中莹老师偶遇,老师说起了我昨天晚上分享的对老师学问的一份体会,特别提到道与术的问题、如何落地的问题,并在今天课堂上和大家分享了老师对学问的一种立场和态度,让我有了一份新的体悟。
道与术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道就是道理,就是规律,术就是技术,就是方法。有道无术,魂不附体,只能坐而论道,束手无策,无法行动;有术无道,体不附魂,只能手忙脚乱,乱创乱试,事倍功半。所以,当昨天李老师讲授“系统动力”的时候,我感觉,在一定意义,李老师当前的学问是“有方法的道和能够承载道的术”。
当然,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就真的是大道理吗?真的有道无术吗?否也!以《论语》为例,它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言行录,情景化、故事化、理论化,其中暗藏为人处事的千万哲学,古大德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绝非虚言。但由于文言文的限制,加上批林批孔的影响,以及当代教育理念的局限,导致今天的人们对“儒释道”产生了严重的偏见。
因此,从当下的现实角度而言,李中莹老师的学问理念和体系对于当前彷徨的普罗大众而言,确是非常及时和有效的,因为它通俗易懂、简单快捷,为当今忙碌的人们所必须。李老师说他是“信差”,传播好学问,在这次的学习中,让我清楚的看到了李老师对自己清晰的定位。
在李老师看来,好学问的标准有三:1、能帮助人轻松满足成功快乐,2、必须符合三赢(你好我好大家好),3、必须易学、易懂,易取得效果。
在前三天的课程中,李老师其实也讲授了其学问中的“道”,今天,就开始了“术”的传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术”绝对的必须的,很多人来学习就是为了“术”,包括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期待,希望能学会一招半式,以后走江湖时,能有几招防身。
今天李老师给我们介绍的术,可以说是做教练走江湖的杀手锏,一是理解层次,二是先跟后带。对于我而言,这两招是熟悉而又陌生的技巧:熟悉是因为它太常见了,翻开NLP书籍课程等,都可以看到这两个技巧,陌生是因为听完李老师讲解,并亲自做练习的时候,发现自己在理解上存在诸多盲点,在练习中存在诸多障碍。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的觉察是,自己对这两个技巧一是没有深刻理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运用起来肯定会瞻前不顾后;二是没有经常运用,术,无它,熟练耳!经过无数次的练习,自然熟能生巧,暗含道妙,术与道,本是一体,何来对立?看看李中莹老师的个案PK,李老师为什么能够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呢?因为是以不变应万变,看似在演示技巧,其实是以道驭术。
李老师常说,希望学员能够超越自己。我们从中能感受到李老师的一份谦卑,同时我们也能从中获取一份自信,因为在道的层面,已经无所谓超越。
今天还有一份收获就是吴文君老师的分享——孩子,我拿什么留给你?非常有意思的一个问题,咋一听,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房子、车子、票子,可是仔细一回味,答案会决然不同。在近古,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是“家书”,比如著名的《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这是一笔难以估量的精神财富。而我们现代人,却是注重物质财富,但最多也富不过三代。所以,吴文君老师的呼吁“孩子,我拿什么留给你?”从心理、关系、家庭等角度,唤醒了我们对自己的一种深刻反思,非常感恩吴老师的分享。
第五天分享:
五天的学习,今天已是尾声。
在今天早上的答疑中,李老师分享了他的答疑三板斧:1)你说呢?2)我不知道。3)你还没有回答我问题,你不回答,我也不回答。
我的解读是:
你说呢?——把问题回弹给学员,引发学员的思考,同时从中也能看到学员更深层次的信念。答疑,不是把学员的疑问接过来,老师必须时刻保持镜子的角色,不做“爸爸”,也不做“洗衣机”,否则,答疑不仅帮助不了学员,反而增加学员的困惑,毕竟照顾好本人的人生,是一个人的权利和责任。
我不知道——这个回答,除了体现老师的谦卑外,至少还有两种种可能:1)学员的问题超出老师的学问领域,毕竟物理的问题,化学老师是回答不了的。2)学员的问题没有任何假设或背景信息,老师通过“不知道”的回答引发学员深入思考自己的问题。
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你不回答我也不回答。——说不出来拿不到,说不清楚做不好,对于内在混乱的人而言,会常常跑题,不去面对自己的关键问题,这种回答,紧扣核心,不依不饶,有时会有力的打破学员的固有模式。
当然,要想运用好以上三种答疑模式,是需要足够的力量和自信的。今天李老师说“有力量才能做到优雅”,是的,有力量,不仅仅是技巧和能力,而是内在的合一!
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突破限制性信念和语言技巧,也是教练技术最表层的技巧,因为教练的本质是沟通,沟通的本质是关系,关系的核心是连接,连接的方式有语言与非语言。
李老师说,人生本来很简单的,是人把自己搞复杂了。我觉得,人把自己搞复杂的根本原因就是想复杂了,想复杂的原因就是有限制性信念。为此,李老师让我们做一个练习,思考一下:自己人生中有任何不满意、不开心、不如意的事情,在其背后都有限制性信念。
是的,念头一转天地宽。
善与恶、好与坏、成功与失败、黑与白,貌似对立的事物之间,其本质是合一的,所谓的对立,是人想法的对立、信念的局限。
快乐的根源是想法,痛苦的根源还是想法。人就是自己想法的奴隶,除非你带着觉知。《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妙哉。这是悟的层面,小悟、大悟、大彻大悟,每个人的根性不同。
李老师很少在信念层面引导我们体悟,更多的是在技法层面让我们体验,从体验去改变。今天上午,李老师在课间回应了我对他学问的观察与评论,讲了一个词“快速”!这一点我是认同的,与“儒释道”等传统文化相比,李老师的学问可以体现为三个词“通俗、实用、快速”,所以,对很多人而言,你无须有多少的知识储备,无须有多高的理解能力,无须有多深的慧根,就可以快速拿到效果。换句话说,必须要从世间法的角度,才能有效掌握李老师的学问核心。
当然,有缘的你,看到我这样长篇分享自己的感悟,一定会感觉到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对此,我自己也是有所觉察的。我在敲打这个字时,我在问自己,再干什么,想表达什么,有什么动机吗?……无它……写这么多,是想把当下的想法留下来,给自己的一个交待,同时也想向老师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
写文章,必须是有感觉,才有味道。在学习过程中的感觉与体悟,稍纵即逝,如果不及时写下来,再去捕捉就很难很难了。所以,非常感谢各位同学在微信群的分享,感谢各位同学在课堂上与老师的各种对话,这些都给我无限的感觉,谢谢各位同学。
在这五天的学习中,非常感谢李中莹老师,李老师虽然70多岁了,但每天依然精神抖擞,非常职业、专业的为近200位同学传道、授业、解惑,不厌其烦地引导我们觉悟,这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尊重、敬佩与感恩。
再一次感恩李中莹老师的分享!